厚植人才成长沃土,构建人才发展生态。近年来,乌兰浩特市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形成“点、线、面、网”立体式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四抓四促”不断提升人才工作整体效能,实现人才成长与城市发展的双向奔赴。
以培树先进典型为“点”,抓示范引领,促精准聚焦
乌兰浩特市明武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明武在乌兰浩特市第一届“晓景”之声电商直播大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在有了电商直播“初体验”后,杨明武说这给他打开了产品宣传和销售的新渠道。
“之后我又参加了‘晓景’之声电商直播孵化基地组织的电商直播系列培训,学习短视频拍摄剪辑、直播技巧等,让我的直播方式和内容更受观众欢迎,进一步增加了产品销量。”杨明武说。
从水稻种植到粮食收获,从品质把关到加工包装,杨明武的直播主打真实可信,直播间粉丝数量也一天比一天多。在直播过程中,杨明武注重宣传“兴安盟大米”品牌,并凭借兴安盟产品绿色健康安全的特质,打响了自家产品的知名度,打通了大米的销路。
目前,乌兰浩特市共有涉及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现代种养殖、乡村新型服务业、乡村制造等多个领域的“晓景星主播”103人,他们依托电商直播平台,利用“直播带货”新模式,为乌兰浩特市优质农特产品销售插上了“云翅膀”,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发挥“晓景星主播”示范带动作用,只是乌兰浩特市以点带面打造示范标杆、激活人才发展活力的举措之一。
举办嘎查村书记、社区书记、驻村第一书记“擂台比武”;聘请在外“乡贤能人”为嘎查村荣誉书记(发展顾问),为嘎查村出思路献计策、办实事惠民生;组织申报“乡村工匠”认定,建立人才储备库……乌兰浩特市用一系列有效举措把有富民强村本领的能人选出来、把有开发潜力的巧匠用起来,全面激活乡村潜在人才资源,开创乡村发展新局面。
以完善工作机制为“线”,抓创新联动,促形成合力
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对于乌兰哈达中心小学的学生而言,支教老师的到来或许是他们真正改变的开始。
原本在乌兰浩特市山城路小学教英语的海岚,积极响应乌兰浩特市农村学校教师轮岗、交流工作号召,主动申请到乌兰哈达中心小学开展教学工作。最初,面对农村孩子英语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等问题,海岚下了不少功夫进行教学模式上的创新,想尽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逐渐让学生们对学习英语产生了浓厚兴趣。
“现在孩子们在英语课堂上表现得很积极,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升,这少不了支教老师的功劳。”乌兰哈达中心小学教导处主任包乌兰感慨道,“得益于‘专家人才服务基层’行动的深入开展,学校的教育教研工作有了极大提升。”
在海岚看来,如今的自己既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能用教育改变乡村孩子们的认知甚至未来,在育人的同时,我也遇见了更好的自己。”海岚觉得自己的选择非常正确。
除了教育领域,乌兰浩特市还持续推动其他领域“专家人才服务基层”行动走深走实,为乡村振兴汇聚多方合力。全市已征集镇(街道)、村(社区)、村民(居民)三级需求,经汇总梳理、分析研判,形成需求清单104条,并结合需求项目库“清仓”专项行动,向各责任单位“派单”,组织专家人才“接单”,实现基层需求与专家人才资源的精准匹配对接,形成“组织搭台、人才唱戏”的良好局面。
以强化素质建设为“面”,抓辐射带动,促整体提升
春耕备耕时节,在广袤的沃土上,处处都有农技指导员忙碌的身影。他们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开展春耕生产,为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开好头、起好步。
“有技术员上门指导,我对今年的丰收更有信心了。”乌兰哈达镇胡力斯台嘎查种植户白春霞笑着说。
备春耕阶段,乌兰浩特市农牧和科技局组织技术指导员走到农户身边,化身宣传员、代购员、指导员、监督员,分片包干、深入各村,开展春耕备耕生产“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服务。
乌兰浩特市农牧和科技局的农技指导员是一支专业化服务队伍,他们通过线上+线下、田间课堂、面对面技术传授等多种方式,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帮助农民科学管理农业生产。
像这样成型的专业化队伍不仅仅这一支。乌兰浩特市注重挖掘和开发现有人才资源,强化潜能发挥,通过实训式、分段式、案例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多渠道多形式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电商培训、创业培训等各类人才培训活动,建设多领域高素质人才队伍。还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3个,引导35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开展政策宣讲、科技研发、技术指导等活动。各领域人才的齐聚,不仅为乡村全面振兴添砖加瓦,也为全市发展增效赋能。
以聚力中心大局为“网”,抓融合发展,促提质升级
东北老式火炕、黑胶唱片机、餐吧、茶室……义勒力特镇这家名为“远方廷园”的民宿,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老板陈爱平的心血。
2019年8月,陈爱平结束了20年“北漂”生活,回到故乡义勒力特镇,将父辈的老式平房改造成民宿,诗意般的小院和清新的环境逐渐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喜爱。同时,在陈爱平的带动下,义勒力特镇还成立了以村为单元的“民宿联盟”,将有能力、有资金、有闲置房屋的人组织起来,进行规范化管理,实现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民房变民宿,让“美丽景色”带来“美丽经济”。
如今,不少像陈爱平一样外出打拼的人才带着观念、技术、资金归来,他们脚踏泥土、胸涌激情,纷纷加入到乡村振兴的队伍中。
建设好美丽乡村,用好返乡能人这支具有“乡愁元素”的生力军至关重要。近年来,乌兰浩特市深挖乡土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外出能人返乡创业,不仅建立能人信息库,还针对各类能人返乡需要,分级分类储备项目库,并围绕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领域,精心包装储备返乡创业项目,让返乡能人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让乡村振兴人才“蓄水池”更加充盈,为推进乌兰浩特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作者:籍云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