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前旗,生态好药”的美誉名不虚传。科右前旗得天独厚的气候和自然条件,以及先天具有的优质土壤,为其发展中药材产业提供了优越的环境。近年来,科右前旗委、政府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林地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巩固“党建+产业”的发展模式,并采取了“党员+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的经营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科右前旗努力形成了一种共赢发展模式,推动中药材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奏响绿色“交响乐”
走进科右前旗碧野鑫源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工人们在田间忙碌,有的在给中药材培土、有的在采挖中药材,浓浓的药香扑鼻而来。
合作社理事长薛明武说,以往大部分村民都种植蔬菜和大田作物,这几年大部分村民改种多年生中药材,部分林地还采用了林下种植的方式,不仅保护了土地肥力,减少了水土流失,还提高了经济效益。
“我在看到其他地区的成功案例后,觉得索伦镇林地资源、生态环境、气候条件都特别适合中药材种植。虽然刚开始村民不认可,但是看到我们种植成功了,他们就有了信心。”薛明武说。
近年来,科右前旗通过引进内蒙古井泉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井泉药业),同步启动中药材加工园区建设项目,不仅加快苍术、赤芍等野生药材的良种研究和种苗培育、试验性种植,还实现了5万吨道地药材种植、加工、仓储、配送和3000吨道地药材饮片加工,年销售收入达12亿元,利润6000余万元,安置就业1000余人。
发动致富“新引擎”
近年来,科右前旗大力发展中药材庭院经济,种植户户均年收入增长5000元以上。“这样的收入对我们来说非常可观,相比在庭院种植传统农作物,中药材是个好产业。”科右前旗索伦镇联丰嘎查村民李秋香说起越来越有奔头的日子,满眼笑意。
眼下,在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欣龙村的山坡上、田地里、庭院内,随处可见黄芩、桔梗、防风、白鲜皮、赤芍等中药材。中药材已成为这里百姓致富的“法宝”。
“多亏听了老董的话,跟着他一起种植中药材,今年我家的药材能卖不少钱。”巴日嘎斯台乡欣龙村村民郝向臣口中说的老董就是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众欣中草药合作社理事长董鹏悦。
2017年,董鹏悦去外省考察,了解到种植中药材的优势和经济效益后,种了30亩苍术、白鲜皮、赤芍等中药材,并注册成立了科右前旗众欣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共流转土地5000余亩用于种植黄芩、桔梗、白鲜皮、苍术等道地药材,今年预计收入200余万元。
中药材种植给当地村民不仅带来了致富的希望,更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
内蒙古远东中药物流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井泉介绍说:“公司在索伦镇流转土地1万余亩发展中药材种植,辐射带动当地居民300余户。每年3个月的工期,人均工资1万余元。2022年,企业流转土地租金达到了每亩400元。”
日前,内蒙古远东中药物流有限公司中药材智慧组培中心建成投产。他们将利用当前兴安道地的濒危苍术、黄芪、黄芩、赤芍、白芍、甘草、防风、苦参等野生药材的根、茎、叶、种子,采取无性快速繁殖方式,力争年产苍术等种苗4500万株,为3600亩林药间作提供优质的种质资源,保住当前兴安苍术、赤芍等道地药材的种质资源。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目前该旗野生中药材植物达91科、417种,人工栽培药材达11种,总储量1.5亿斤以上,覆盖全旗10个苏木乡镇。预计到今年底,总面积将突破5万亩,中药材种植业发展势头强劲。
打通产业“上下游”
从传统的产业种植转变为中药材种植,科右前旗不仅成功发展了特色产业,还打破了产业链短小的瓶颈。依托兴安盟中药科技产业园,科右前旗积极孵化中药材深加工企业,专注于中药材原药材加工、饮片加工以及大健康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通过借助井泉药业现有的加工生产线,科右前旗将当地道地中药材原药材和饮片进行深加工并销售到各地。
此外,科右前旗还研发了桔梗梨汁、参芪果饮、大健康饮料、预制菜和预制药膳等一系列产品,这些产品不仅丰富了中药材全产业链的内涵,更为市场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这些努力使科右前旗成功实现了中药材全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
随着2021年科右前旗中药材饮片“出口第一单”在内蒙古远东中药物流有限公司顺利启程,科右前旗中药材销售已经从单纯面向国内市场如河北安国、安徽亳州等地区的“1.0”时代,跨越到面向国际市场如韩国、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家的“2.0”时代。
不仅如此,科右前旗通过注册“索伦河谷道地药材”商标,结合全旗深厚的传统文化、鲜明的红色文化、自然的绿色文化、独特的索伦河谷文化,以药王峰生态旅游产业、五彩大地中药材种植加工观光区为支撑,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科右前旗进行中药材交易和观光旅游。同时,借助承办“2022年中国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的契机,科右前旗在中药材产业上的市场影响力得到了持续的提升和进步。
科右前旗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的机遇,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中药材种植业,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稳定产业链。目前,全旗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4.6万亩,产量达到14万吨,总产值接近140亿元,“苦药材”已实实在在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为百姓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和财富。(作者:于舰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