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兴安产安心选

京蒙协作“农畜产品销售倍增计” 让兴安盟土特产香飘千万家

  起网、捞鱼、装袋、称重、塑封、注氧……端午节期间,兴安盟阿尔山市的土特产——冷水鱼,迎来了销售高峰。

  在阿尔山市五岔沟镇天源冷水鱼养殖基地,清澈的洮儿河水缓缓流进波光粼粼的池塘,一群色泽光亮、动作敏捷的细鳞鱼、哲罗鲑、金鳟鱼、三文鱼在池塘里游来游去,充满生机。

突泉县“六户干豆腐”非遗传承人王海波正在打包干豆腐

  “我们基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冷水资源,水温长年恒温在4℃左右,非常适合冷水鱼生长。冷水鱼肉质鲜嫩,口感极佳,细鳞鱼每斤能卖200元,而且供不应求,现在只愁产量不够,不然有多少都能卖出去。”基地负责人董秀莲告诉记者,目前基地年可繁育孵化鱼苗21万尾,养殖种鱼300尾,年产冷水鱼2500公斤,实现产值30万元,冷水鱼远销北京、沈阳等地。

鲜食玉米生产车间

  如今,冷水鱼不仅“游”出了“热经济”,更成了阿尔山土特产的一张靓丽“名片”,野生的猴头菇、小黄菇、木耳、灵芝、赤松茸等菌菇也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工人正在晾晒扎赉特旗的黑木耳

阿尔山市五岔沟镇食用菌菌棒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

  在阿尔山市白狼浩屾林产有限责任公司育菌车间里,数以万计的菌棒整齐排列,浓郁的菌香扑鼻而来。“我们先后建设了51栋大棚,每栋大棚亩产3000公斤。仅赤松茸种植这一项就为269名‘林三代’和70多名周边百姓提高了收入,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阿尔山市白狼浩屾林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佟金峰介绍说,目前该公司的食用菌种植基地里种有木耳、赤松茸等食用菌产品,公司将继续扩大赤松茸种植规模,引进深加工生产线,将初级产品深加工处理为酱料、汤料、冻干等“菌家族”产品,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

天甲粉业专业合作社工人在进行产品包装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京蒙协作六个“倍增计划”实施方案,其中《京蒙协作“农畜产品销售倍增计划”实施方案》提出,通过实施优化农畜产品供给、提升农畜产品质量、打造特色品牌体系、对接定向采购需求、拓展产销对接渠道、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等6项重点任务。“倍增计划”实施方案的提出,让兴安盟对农特产品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兴安盟土特产

  2024年,兴安盟委、行署按照“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发展思路,以中药材、卜留克、沙果等11个品种为重点的兴安盟土特产在产品研发、产能提升、产业增效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成为全区“土特产”培育典型案例。

兴安盟优质特色牛肉产品

  持续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产业之路,是铸就“兴安盟土特产”金字招牌的必要保障。在突泉县东风林场文冠茶加工车间内,浓浓的茶香弥漫整个车间,沁人心脾。为了推进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突泉县把文冠果种植作为一项富民的“土特产”倾力打造。

工人摊晒文冠蕾茶

  “截至目前,突泉县栽植文冠果7.2万亩,每亩可产果200斤,按目前市场价格每斤10元计算,每亩可产生2000元左右的经济价值。采摘下来的果实一部分作为良种育苗,一部分作为原材料进行榨油。”突泉县林草局造林股股长勾慧妍介绍,文冠果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生态防护功能,是科尔沁沙地治理和“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树种。

  绿水青山间,一个个“土特产”产业在兴安盟多点开花,蓬勃生长:

  中草药产业基地达21.79万亩、产量1.46万吨,加工产品0.17万吨,实现销售额1.13亿元;卜留克产业基地达2000亩,主要生产卜留克拌饭酱、调味品等系列产品,年销售额近亿元;沙果产业基地达14.55万亩,鲜果产量3万吨,实现产值1亿元;紫皮蒜产业基地达1万亩,黑蒜等新品已上市,实现销售额739万元;干豆腐产业已建成突泉县六户镇食品产业园,生产干豆腐、熏干、冻豆腐等产品612吨,实现销售额360万元;食用菌产业年产干品60吨、鲜品260吨,实现销售额4000万元……

内蒙古科沁万佳食品有限公司卜留克咸菜生产线

  2023年,在“兴安盟大米”“兴安盟牛肉”等重点产业的带动下,“兴安盟土特产”产品由70余种增加到120余种,加工企业由19家发展至25家,产品加工量由1.9万吨增加至2.3万吨,产业基地由65万亩扩大至70万亩,产品总产值由10亿元增加至12亿元,产品销售同比增长10%、销售额近4亿元,辐射带动2.38万农牧户、户均增收0.4万元以上。截至目前,围绕肉牛、肉羊、兴安盟大米、鲜食玉米、设施农业等重点产业链,已谋划实施10个京蒙协作产业发展项目,累计投资1.85亿元。

兴安盟在京生态农产品直营店

兴安盟大米亮相上海,俘获现场嘉宾味蕾

  一方水土,承惠自然。如今的兴安盟,全力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坚持面向全国市场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加快推进“农畜产品销售倍增”计划,不断耕耘“土特产”,托起致富“金饭碗”,让兴安盟土特产香飘万家。(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韩雨格)

编辑:陈艳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