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2024年全区大豆单产提升现场观摩培训会上,兴安盟说出豪言壮语:2024年兴安盟大豆种植面积达到222万亩、大豆单产提升工程任务达到55万亩,任务量排在全区第一。
兴安盟位于北纬46°,农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属大豆优势产区。2023年,大豆种植面积达221万亩,平均亩产152公斤,高于内蒙古自治区平均水平20公斤。经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组成的联合专家组测产,兴安盟大豆高产示范田实收亩产316.8公斤,同时创全区和东北地区大豆高产纪录。同时,2023年兴安盟科右前旗成功创建了内蒙古自治区级大豆制种大县。
今年,兴安盟通过全盟整建制推进大豆单产提升行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等举措,千方百计将“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民产量”“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力争示范区亩均增产40斤以上,推动全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
科研“硬实力”支撑大豆产业“高起点”
4月16日,大豆ARC科技协同创新院士试验站在兴安盟落成。ARC多功能微生物菌剂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培武团队,多年试验创新的一种绿色生物产品,2022年开始在兴安盟试验示范,2023年在扎赉特旗建设的“大豆ARC提质固氮减损耦合与密植浅埋滴灌集成技术”示范区实现亩产316.8公斤,刷新了内蒙古地区大豆单产纪录,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兴安盟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兴安盟紧密结合优势资源,聚焦大豆产业发展,以生物育种产业化试点任务的经验优势为基础,充分利用既有的科研合作基础、产业发展基础,借助外部资源优势,立足地区实际,在科研合作、成果产出、基地建设等方面优先实现点位“突破”,逐步带动兴安盟生物育种产业全链条发展的产业“突围”,形成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的新质生产力。通过组建研发团队、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区域合作、实施科研项目、落实保障机制等方面,着力解决兴安盟大豆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2024年,兴安盟计划重点推进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的合作,组建兴安盟生物育种大豆科研团队,在兴安盟建立生物育种大豆核心育种基地、制种基地,形成具有产业化应用前景的新品种展示,示范成果在25项至30项。
“良种+良技+良机”助力单产提升
盛夏时节,站在兴安农垦吐列毛杜农场的地头远眺,一垄垄大豆在大型机械的助力下已经播种完毕,蓄势待发。“为实现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双提升,我们的机械设备均采用北斗导航系统,不仅能实现直线播种,还能将千米误差控制在2厘米以内,有效避免重播、漏播,保证播种质量。”吐列毛杜农场第三管理区主任刘维光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除了科技的加持,良种的选择也是提高大豆单产的关键。多年来,兴安盟扎实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全盟大豆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良种在大豆增产中的贡献率超45%。“为进一步响应国家‘稳粮扩豆’政策,切实提高大豆单产和粮食总产,我们场从众多大豆品种中挑选了60多个品种在科技示范园内连续试种三年。通过对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最终选择了‘中黄901’和‘龙垦309’两个最适合地区气候、积温的优质品种。今年,大豆预计亩产超300斤。”吐列毛杜农场副场长陈宏说。
近年来,兴安盟全面推广大豆大垄密植浅埋滴灌种植技术、大豆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技术、大豆垄三栽培技术等主推模式配套ARC微生物菌剂耦合技术,投入大豆生产的大中型机具有5.1万台(套)、配套机具6.8万台(套)。2024年,全盟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大豆种植面积达25万亩。
科技赋能产业链延伸
盛夏时节,在扎赉特旗金百穗粮贸有限公司的榨油车间是一番火热的生产景象:大豆炒制的香味扑鼻而来,榨油生产线稳步运行。圆滚金黄的大豆通过炒制、粉碎、压榨等工艺,一边流出金黄色的大豆油,一边挤出豆饼。
“目前公司日生产豆油15吨。采用熟榨的方式,出来的豆瓣可以用作养殖饲料,现在已经生产了1000多吨。”扎赉特旗金百穗粮油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劲宇说。
兴安盟现有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大豆加工企业4家,设备加工能力达到50.4万吨,可吸收加工全盟大豆产能的10%以上,年销售收入达到5.29亿元。今年,兴安盟将进一步实施大豆产业集群基地渠道品牌建设、大豆制种生产线建设、大豆种子加工能力提升工程、味噌生产线技改建设等项目,加快发展大豆加工产业。同时,组织大豆加工企业与大豆主产县签订生产订单,实行优质优价,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促进产销衔接。
科技强则农业强,如今,科技赋能正推动兴安盟大豆全产业链发展迈向新台阶。(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