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要闻

突泉县老科协:“一联五”推动百姓共致富

  金秋时节,阳光斜照在兴安盟突泉县的广袤田野里,处处弥漫着成熟的玉米清香和浓郁的药材香气,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尽收眼底。

  在这幅美丽的丰收画卷中,少不了兴安盟突泉县老科协那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年来,突泉县委、县政府和突泉县老科协创新性提出“一联五”实践,即让一位老科协会员联系指导5户以上村民,将好经验、好做法分享到千家万户,实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为乡村振兴凝聚奋进力量。

  老科协引导产业发展由量变到质变

  从前,秸秆是让农民头疼的“废弃物”;如今,秸秆成了农民可以再利用的“金秆秆”。在突泉县老科协的引导下,农民认识到秸秆代粮在舍饲养畜中的意义,大家开始自觉行动,从小规模汇聚成大群体,从小收益集成大效益。以太平乡兴龙山机械化种植合作社为例,2024年,合作社种植青贮5000亩、玉米8000亩,仅两项秸秆收入就达400万元。如今,突泉县193万亩玉米,秸秆总产量达120万吨,转化利用率高达93%。

秸秆打包离田

  任何产业的崛起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其间保护、扶持、推广必不可少,而老科协正是在此发挥了重要作用。突泉县的中药材种植就是这样聚沙成塔的。目前,仅突泉县学田乡三合村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就达1000余亩。同样,宝石镇一位80多岁的老科协会员种植赤勺,亩收入达2万余元。

村民采摘网纹瓜

  产业形成规模后,群众尝到甜头,客商看到预期,投资也就水到渠成。学田乡350户村民种植网纹瓜、水泉镇1263户村民养殖美洲雁、太平乡1000余户村民在房前屋后栽种紫皮蒜……这些都是由量变引发质变的有力证明。

  “一联五”带动提高农民专业技能

  “在老科协成员田成林的支持下,我带动村上2个人一起承包了300亩土地种植紫皮蒜,卖完蒜薹和大蒜后再种上秋萝卜,一年两茬三收,亩收入能达到1万元以上。”突泉镇柳河村老科协副会长刘树德高兴地说。

村民起收大蒜

  大田种植紫皮蒜避免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又让全村人有了学习的榜样。现在,柳河村人均1亩蒜、2头牛,年收入2万元,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刷新了柳河村的“颜值”。目前,柳河村实现水冲厕所全覆盖、数字乡村网络全覆盖、庭院经济全覆盖。  

  突泉县委、县政府和突泉县老科协深深意识到,想要实现农业提质提效、农民富裕富足,就要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一联五”实践,让农民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学田乡胜利村的老科协会员、退役军人李延奎,用半年时间回土造田30亩育秧种菜,还承担了中科院120个玉米品种试验,坚持粮菜一年两茬,一年亩收入可达6000多元。李延奎被乡亲们称为“新农民”,获得了农户的高度信任,乡亲们跟着他调茬、换种,全村百分百用良种,地膜覆盖2000亩。

  打造一节物质丰富精神充盈的“课堂”

  走进突泉县金柱家庭农场,黄澄澄的玉米、沉甸甸的谷子、成群的牛羊……2019年,金柱家庭农场被文旅部评为“国家AA级景区”,2023年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家庭生态农场”,其最大的特色是把农场办成学校,向农民传授种养知识。借此机会,太平乡各村先后办起“农民课堂”,由各村党支部书记当班主任,让老科协会员带着全体村民到农场实地观摩学习,先后培训了3.5万人次。

老科协会员在金柱家庭农场查看水稻长势

金柱家庭农场的水稻喜获丰收

  太平乡曙光村村民高长顺是村里有名的养牛大户。在肉牛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仍能扩大养殖规模,在舍饲养牛中获利,有着一本“养殖经”的高长顺并没有吝啬分享,他积极帮助村里的小型肉牛养殖户找牛源、找销路,将自己在肉牛饲料喂养、犊牛收购等方面多年摸索出来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高长顺的坚持让村里的养殖户看到了希望,村里的很多人都因此受益。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这条探索与奉献的道路中,突泉县老科协会员始终步履不停,未来将继续通过“一联五”实践,团结带领更多新时代新农民迎接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作者:兴安盟老科协党支部书记  李秀文)

编辑:李丹丹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