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要闻

【丰收的味道】突泉县万余亩重度盐碱地破“碱”重生

  金秋时节,站在兴安盟突泉县太平乡白庙子村金柱家庭农场的农田里远眺,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耳畔不时传来阵阵鸟鸣。眼前的景象,让人很难把这片沃野良田与荒草丛生的盐碱地联系起来。

  村民都说,过去在这片盐碱地上种庄稼,种一茬赔一茬。如今,再过不久,这片土地将迎来大丰收。盐碱地咋就成了丰产田?

  原来,从2015年开始,金柱家庭农场对这片盐碱地进行平整和改良。农场负责人高金柱用了9年时间,改良农田2100亩,亩产量逐年增加,现在水稻亩产能达到550公斤,玉米亩产能达到900公斤。

  “我们采用冲洗法改造盐碱田,用河水去冲洗搅拌后的盐碱地,每年洗两次。如今局部地块已经是吨粮田了。”金柱家庭农场总经理高金柱介绍说。

  2023年,金柱家庭农场迎来新机遇,突泉县实施1万亩轻中度盐碱化耕地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确定白庙子村为盐碱化耕地改良试点之一。由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作为项目的技术团队,他们用掌握的多种科学技术成果“唤醒”盐碱地这块宝贵资源。

  “从目前我们取得的实验数据来看,3月至7月,土壤pH值下降了0.4,效果显著。”在金柱家庭农场,来自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助理工程师李红芳一边忙着查看玉米长势,一边介绍说。

  突泉县主要推广应用秸秆还田、碱性改良剂、脱硫石膏、有机肥、深耕深松、糠醛渣、耐盐碱品种筛选、追施土壤调理剂8种改良技术模式。白庙子村建设碱性钙镁肥改良示范区1800亩,通过这种改良措施,土壤pH值平均降低0.4,全盐含量减少10%以上,有机质提升0.2个百分点以上,盐碱化耕地地力显著提升。

  “我们成立了土壤检测化验室,每年进行4期土壤检测,主要看盐碱地pH值。现在盐碱地pH值每年都能降1.5到2,同时通过检测补充土壤缺失的营养,实现农作物高产。”高金柱说。

  利用好这些后备土地,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突泉县在盐碱地治理和盐碱地种业上同时攻关,从“改地适种”到“改种适地”。 在太平乡兴隆山村,经过反复试种,最终选取玉米、高粱、燕麦3种耐盐碱作物各5个品种选育,筛选培育出适合低度或中度盐碱地生长的农作物品种。

  种了30多年庄稼的刘玉海,是兴隆山村里最早种上高产品种的农户之一。“最早的品种亩产只有50多公斤,后来种上了产量高、耐盐碱、抗旱抗寒性强的小麦品种,现在产量直接翻了七八倍。今年雨水好,丰收在望喽!” 刘玉海笑着说。

  昔日盐碱荒滩,今朝沃野良田。经过多年摸索,突泉县治理利用盐碱地的举措逐渐丰富。在机制上也大胆探索创新,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新型组织架构,对平原村盐碱地进行治理、利用,实现了党支部领导下的规模化治理、集约化经营和“耕种管防收”全链条服务。

  “我把自家的30亩土地托管给了合作社,现在从种到收都由合作社管理,合作社还对我家的土地进行了改良,现在的产量比以前提高了一大截。我还可以到合作社打零工,一年下来收入10多万元。”平原村农民赵德高兴地说。

  “村民通过土地流转‘从地里拿钱’、土地入股‘持久性受益’、托管服务‘家门口赚钱’等方式,实现土地租金、股份分红、生产务工三份收入,有效拓宽了增收渠道,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最少也有5万多元。”突泉县艳梁农业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国艳介绍说。

  近年来,为了合理利用好盐碱地,增加可耕地面积,突泉县组织农业、水利等方面专家成立工作组进行技术指导,通过实施土地整治、土壤改良、良种选育、科学管护等系统工程,对1万亩盐碱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万余亩重度盐碱地破“碱”重生,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笑容也更加灿烂了。(作者:陈丽红 王莹 张丽莎)

编辑:李丹丹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