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瓦白墙、飞檐雕梁,木色门窗在绿树花丛中若隐若现,每一处都散发着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走进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仿佛踏入了一幅动人的秀美乡村画卷。游客张海波正在新增的热门打卡地驻足拍照,定格下一幅幅美景。
“三合村距离市区很近,今年增添了不少打卡的地方,我以后会经常带家人来游玩。”张海波说。

2024年以来,三合村深入学习借鉴“千万工程”宝贵经验,不断整合农村宅基地,深挖乡村内涵,全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朝着“产业兴、民风淳、生态美、百姓富”的美好愿景奋力前行。
循着“千万工程”的路子,三合村着力下好人居环境整治先手棋,通过“宅改+乡村治理”,在乡风文明建设、美化村屯环境上下足功夫,不断刷新乡村新“颜值”。三合村对全村破旧房屋、院墙、院落进行了清理,平整土地4万平方米,拆除破旧房屋54栋,庭院景观增加4000余平方米,实现了宜通则通、宜绿则绿。重点实施的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和绿化项目,让村里所有基础路面焕然一新,柏油马路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前,村民住得既舒心又放心。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仅要环境美、生活品质高,还要让老百姓的钱包鼓、幸福成色足。
看山、望水、闻稻香……漫步在三合民俗风情步行街,人文景色和乡村美景令人目不暇接,特色民族美食与民俗文化产品让人眼花缭乱。“我是从齐齐哈尔过来的,今天跟家人一起体验了当地的特色美食、服饰,我打算带一些泡菜、米肠等特产回去给亲戚朋友尝尝。三合村很美、很有特色,是一个值得来的好地方。”游客李玉娜说。
三合村地理位置优越、稻作文化悠久,一直以来大力发展水稻产业。2024年,三合村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以朝鲜族特色村寨、水稻观光和传统民俗为载体,构建“宅改+民俗文化”模式,利用闲置庭院经营特色餐饮、精品民宿、研学体验、艺术摄影等农文旅业态,并通过文化节、捕鱼节、音乐节等节庆活动搭建起与游客互动的平台。三合民俗风情步行街开市以来,三合村旅游业态已丰富至58项,每年接待游客量达60余万人,旅游收入超过200万元。

大火收汁、小火慢炖、急火爆炒……临近中午,三合民俗风情步行街“十一公里”饭店厨房里,厨师们正忙着出菜。乡村游让此前曾在韩国务工的村民许忠光看到了商机,他改造了自家沿街的房子,开起了朝鲜族特色风味饭店。随着三合村民俗特色旅游的名气越来越响,许忠光家的饭店在“十一”假期一座难求,“我这儿一到节假日都爆满,客流量非常大,收入也很可观。”
三合村积极构建“宅改+产业兴旺”模式,推动花园、果园、菜园、游园、精神家园“五园”庭院经济建设,巧妙地利用闲置农房和院落,打造了8家各具特色的儿童乐园、坦克营地、咖啡小馆、露营烧烤等业态,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元的乡村游体验的同时,也促进了村民和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增收。
“今年,三合村以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聚焦宅基地制度改革,一二三产融合,共谋划实施11个项目,建设特色‘民俗旅游村’,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乌兰哈达镇武装部长杨妲说。
如今,三合村风貌齐整、产业兴旺、游人如织,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生态文化村”……三合村正以优美的生态环境、鲜明的特色产业、深厚的历史文化等优势,快步走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道上。(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