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要闻

澎湃振兴力量   造就美丽乡村

  澎湃振兴力量   造就美丽乡村

  ——科右前旗践行“千万工程”乡村振兴见实效

  自“千万工程”全面实施以来,兴安盟科右前旗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改变了农村的村容村貌,造就了美丽乡村,造福万千村民,努力绘就一幅幅业兴村强、民富人和、美丽宜居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千万工程”赋能产业发展

  坐落城郊一隅,一村一品独具特色,一路一景尽显美丽风光……每年秋季,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平安村采摘园里,苹果、葡萄、柿子硕果累累,游客们穿梭其间采摘着新鲜的水果,果农们则在一旁忙碌地称重、打包。今年,平安村采摘园不仅受到了本地居民的青睐,还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前来体验采摘的乐趣,销量“水涨船高”。

科尔沁镇平安村俯瞰图

齐晓景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

  采摘园吸睛有方,游客在采摘的同时也光顾了同在平安村的番茄公社。以番茄命名的民宿和文创产品,别具一格的院落设计,引得游客纷纷打卡留念。“平安村从发展棚菜经济到采摘经济再到‘互联网+’,成功打造了农旅融合发展模式,美了乡村,富了村民。”科尔沁镇乡土人才孵化中心主任、展翼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始人齐晓景介绍说。

平安村的番茄公社外貌

  “在家门口打工,一年能挣7万元左右,还不耽误农活儿。”番茄公社管家陈圆圆开心地说。

  今年,平安村实施“千万工程”,围绕“聚焦能人带动,创建‘晓景计划’示范村”的愿景,对村内基础设施进行全面优化升级,打造平安村漫步公园,文化街区提标提亮,成功盘活村内的闲置宅基地,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产城融合基地,构建村民、村集体、运营方三方共营共享模式,实现了群众致富、集体增收、企业增效,真正做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导游,村集体经济年增收额稳定在8万元以上。

  “千万工程”打造宜居环境

  “过去村里道路坑洼、飞尘漫天,雨后更是泥泞不堪。如今,水泥路通铺,给排水一体化系统全村覆盖,现在的日子真是太幸福了。”科右前旗居力很镇红峰村村民马国福说。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居力很镇红峰村积极响应“千万工程”号召,以打造示范村为目标,推进一系列项目建设,让这个小山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居力很镇红峰村旧貌换新颜

  红峰村如何运用“千万工程”打造宜居环境?给排水一体化、高标准农田等建设项目给出了答案。

  在红峰村村民姜树德家中,厨房的水龙头一打开,清澈的自来水瞬间流出,为村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便利。

  为了让“放心水”流进千万家,今年7月,红峰村全面启动给排水一体化系统建设,精心规划、严格施工,如今,这套系统已实现全村覆盖,自来水通过管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每家每户,村民们用起水来方便极了。

  而在红峰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点,金黄的玉米正在收割,丰收的喜悦挂在村民的脸上。在“千万工程”项目的推动下,今年4月,红峰村按照“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的“大破大立”建设模式,把零散土地变成了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

  “我们重点推进‘统种共富’促农增收新模式,由村党支部牵头,组织和发动村民开展土地规模流转。”据红峰村党支部书记陆晓惠介绍,目前,红峰村216户农民7500亩耕地全部实现规模流转经营。从过去的“单打独斗”种地到如今的“统种共富”,外出打工或发展庭院经济成了红峰村村民增收的新渠道。

  “千万工程”厚植文化根脉

  如今,漫步在科右前旗科尔沁镇柳树川村,看着丰收的景象,有一种独特的温暖和诗意。这是科右前旗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造就的美丽乡村,处处展示着新农村的和美景象。

  柳树川村拥有百年历史文化资源,书法渊源深厚,下到9岁孩童,上至74岁老人,书法爱好者比比皆是,这里有兴安盟唯一的一个村级书法协会。泼墨挥毫间,春满人间、万象更新、江山如画,一幅幅散发着清新墨香的书法作品跃然纸上。

书法爱好者挥毫泼墨尽展风采

  “我爷爷每天都会在家练习书法,家里总是有墨香,我受爷爷熏陶,也很喜爱书法。”9岁的杨天琪开心地说。

  柳树川村的文化氛围在点滴中积累,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村民在传统农作之余,诗词爱好者学习诗歌、鉴赏诗歌、创作诗歌蔚然成风,造就了一批农民诗歌创作者,随之而来的是科右前旗首家杨柳青农民诗社在柳树川村挂牌成立的好消息。

  “千万工程”让乡村有了“面子”,文化浸润则赋予了柳树川村更好的“里子”。沁润着文化气息浓郁的柳树川村,文艺活动继书法作品、诗词歌赋之后,更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独树一帜。

  “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跳跳舞不仅心情愉悦身体也健康。”卢桂荣话里话外流露出对幸福生活的热爱。

  扭秧歌、跳广场舞……柳树川村的音乐“嗨”遍大街小巷,村民聚在一起跳着欢快的舞蹈,他们还组建了“文艺送万家”志愿服务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解读乡村振兴、医保、教育等方面的惠民政策,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文明的种子在农村落地生根。

文艺演出庆丰收

  自“千万工程”实施以来,科右前旗结合村情民意,科学统筹、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打造宜居环境、厚植文化根脉,一个个看得见的喜人变化让村民在家门口收获了“稳稳的幸福”。(作者:贺心欣 王钰 乌达巴拉)

编辑:李丹丹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