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要闻

【绿水青山踏歌行——岭上风光正好】乌兰浩特市:学用“千万工程”经验   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乡村道路干净整洁,相隔百米设有垃圾收集点;农家庭院错落有致,房前屋后井井有条;不冻河水蜿蜒流淌,花草树木交相辉映……穿行于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一派悠闲舒适、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乌兰浩特市和美乡村的新气象。

义勒力特嘎查街景

  “现在农村环境变好了,农闲时候养养花草,装点一下庭院,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我们感觉非常幸福。”义勒力特嘎查村民包宝德说道。

  近年来,乌兰浩特市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探索不同区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组织方式、发展模式和要素,率先建设乌兰浩特市乡村振兴暨和美乡村大乌兰浩特周边项目。同时,抓住“改善环境”这个牛鼻子,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深入开展以农村厕所革命、局部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进一步美化村屯环境、优化乡风文明,全力打造“村美院净乡风好、业兴民富集体强”的和美乡村“新样板”。

  “我们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和产业发展上下力气。在义勒力特嘎查,围绕‘水’字做文章,开展水环境治理、康养民宿等10个项目,有效带动农民参与经济建设,为村强民富持续注入动力。”义勒力特镇党委书记贾维说,目前,义勒力特镇已实现四季采摘,实现果品品牌化发展,全年吸纳劳动力400余人次,人均增收6000余元,吸引游客达70余万人次。

  从“一处美”到“一片美”再到“全域美”,义勒力特嘎查开启提颜值、增气质模式,广袤乡村实现华丽蝶变,“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如诗意境清晰可见。

  稻“熟”千重浪起伏,金黄一片映秋光。在水稻收获季节,走进乌兰哈达镇三合村,金黄色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泛起层层稻浪,收割机穿梭其间,丰收的忙碌景象是大自然对勤劳的人民最慷慨的馈赠,也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结出的累累硕果。

乌兰浩特市金黄的稻田

  乌兰哈达镇三合村党支部书记许忠峰介绍,三合村作为“百里兴安稻海”产业观光带的重要节点,村内共有稻田1万亩,其中有机稻田2000亩,是国家AAA级绿色水稻种植基地。10月中旬,这里的水稻已经收获完毕,项目核心示范区实收亩产757公斤,刷新了乌兰浩特市水稻单产记录。

  乌兰哈达镇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过程中,充分挖掘三合村历史悠久的水稻种植文化和特色民俗文化,积极培育生态农业、文化旅游、乡村民宿等新业态,有效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三合气候”。

三合村美景如画

  “我们以‘改’破题,围绕做强现代农业、丰富产业链条、盘活闲置资源、推动乡村旅游、促进共同富裕,实施了21个乡村振兴工程,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擦亮农文旅融合强镇的‘金字名片’。”乌兰哈达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杨妲介绍。

  2024年,乌兰浩特市以产业富民强村为主线,投资1.57亿元,在义勒力特嘎查、高根营子嘎查、胡格吉勒嘎查、向阳村、三合村5个嘎查村实施41个和美乡村大乌兰浩特周边项目,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循序渐进,同步推进全市农村牧区生产、生活、生态发展,打造一批符合实际、具有发展特色的典型乡镇嘎查村,为全市乡村振兴探索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

  如今,葛根庙镇胡格吉勒嘎查立足资源禀赋做强马文化特色产业,乌兰哈达镇高根营子嘎查在农旅融合道路上走出生态转型新途径,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向阳村利用庭院方寸之地托起群众致富梦……放眼乌兰浩特,一幅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尽情铺展延伸。(作者:黄妍 陶芊 宋飞)

编辑:李丹丹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