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的歌词,朗朗上口;悠扬的曲调,饱含乡愁。前段时间,由兴安盟文联选送的歌伴舞《美丽的哲里木我的故乡》,在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的“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村歌嘹亮”主题活动2024全国集中展演中,荣获“幸福好声音”称号。
这些动听的歌曲,不仅是乡村的最美声音,更是“文化村长”们的成果展示。他们将文艺的种子“种”在乡村,让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实现从“学文化”到“用文化”、从“当观众”到“当主角”的转变,从而让村歌更嘹亮,让乡村文化更加繁荣发展。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源。近年来,兴安盟倾力打造“我们的美好生活”文化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暨“文化村长”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行动,进一步完善“文艺志愿+文艺采风+文艺创作+文艺人才培养+文艺培训”的“五位一体”工作机制,构建起自治区、盟市、旗县市、乡镇、嘎查村联动工作体系。同时,与“我们的中国梦”“送欢乐下基层”等多项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相融合,建立文艺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走出一条以文艺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推动“强基工程”的兴安路径。
2022年以来,兴安盟累计选派508名讲政治、懂理论、爱基层、能担当、乐奉献的文艺工作者担任“文化村长”,采取“点对点”的方式深入嘎查村开展文艺志愿服务。挖掘培育各类本土乡村文艺人才6657人,组建村级文艺团队786个,锻造了一支支带不走的乡村文艺队伍,温润了乡村文化内涵,夯实了北疆文化根基。
“以前跳广场舞没人辅导,不知咋跳才标准。现在有了‘文化村长’,定期到村来教,让我们学到了很多舞蹈知识,我们越跳越有谱……”说起自己跳舞的故事,突泉县太平乡东风村村民马艳辉满脸笑容。71岁的乌兰浩特市太本站镇新华村村民王秀杰也高兴地说:“之前不敢想村里能有村歌,更不敢想自己会站在舞台唱村歌。歌里写的是我们的家乡,和左邻右舍的老姐妹们一起唱出来,感觉格外亲切。”
对村民来说,口袋富了,脑袋也要“富”起来;对“村长”来说,人民群众则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文化村长”们从乡村生活汲取灵感,激发了创作活力,创作出乌力格尔《草原之子》、剪纸《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等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曙光美 好家园》《我爱我家 代钦塔拉》等村歌深受农牧民群众喜爱。地方小戏、好来宝、京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在“文化村长”们的创新改编下,形成了一个个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原创文艺节目。
扎赉特旗乌兰牧骑声乐演员陈晓龙,是好力保镇包德福村的“文化村长”。在田间地头、在家家户户,了解村民真实的文化需求,是他拉近与村民们距离的妙招。工作两年来,陈晓龙自创村歌、编写快板、排练广场舞和小品等众多通俗易懂的作品,成了当地人人可“品”、户户可“尝”的文化“家常菜”。
截至目前,兴安盟“文化村长”们已累计创作村歌110首,村舞574支,村“明星”画像551幅,拍摄微笑照片10671张,美化墙绘23052米,参与“逐梦乡村·我们的舞台”演出活动2847场。在“村歌嘹亮”2024内蒙古村歌大擂台中,兴安盟村歌《美丽的巴仁哲里木故乡》和《蔚蓝察尔森》荣获“最美村歌”,村歌《稻香记忆》荣获“优秀村歌”。
从文化下乡到文化在乡,从看表演到登舞台,丰富多样的“种文化”形式,让乡亲们感受到了乡村文化的看头、乡村生活的甜头,激活了乡村文化的“一池春水”。
如今,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奔赴兴安盟乡村,走进火热生活,用不同的文艺形式反映山乡巨变、乡村新貌,展现百姓满满的收获感和幸福感,文化振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许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