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要闻

科右前旗:基地赋能“玉”见高产

  “去年,我们在基地试种了200亩的玉米,采取的水肥一体化滴灌式种植,亩产达2000斤,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30万元。”兴安盟科右前旗归流河镇茂林嘎查党支部书记何百顺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深秋时节,走进归流河镇茂林嘎查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区,浓郁的玉米香扑鼻而来。走近细看,个个玉米粗壮结实。

  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种植的玉米和普通玉米有何区别?茂林嘎查村民韩长胜一语道破迷津。“风调雨顺,我们种的玉米每亩地能产1300到1400斤,要是赶上旱涝灾害就有可能颗粒无收,去年看基地用新方法,玉米亩产提高了,今年我也跟着使用科技种植,眼看着玉米就丰收在望了。”归流河镇茂林嘎查村民韩长胜指着他家的120亩玉米地笑着说。

  方法走对路,村民才能富。归流河镇茂林嘎查的村民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从看天吃饭,到科技种植,基地试种成功,让村民看到了丰收的希望。今年,全村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3610亩,预计可增产72万斤以上。

  尝到“科技增产”甜头的不止归流河镇茂林嘎查的村民,居力很镇红峰村也在连续两年实验成功后做了大胆尝试,从产业园区科技示范基地试种的200亩玉米增加到4500亩整村推进,亩产增收200斤,预计整体可增收90万元,真正实现了“统种共富”的目标。

  “科技示范基地真是个宝,可以试种新方法、新品种,等成功后再大面积推广,这样减少了村民试错的风险和成本。”科技示范基地种植玉米增产增效,让居力很镇红峰村党支部书记陆晓惠看到了新希望,也让她“铁了心”要带领村民走上科技种植的道路。

  “这种模式适合我家……”“这种模式适合我家……”村民纷纷选择适合自己家的“定制模式”。

  代耕代种、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居力很镇红峰村的三种模式让村民当上“甩手掌柜”,不仅得到分红利润,还解放了劳动力,打工增加一份收入。

  “我家的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我外出务工再挣一份钱,土地收入和打工收入两不耽误。”居力很镇红峰村村民杨贺春笑得合不拢嘴。

  代耕代种、土地流转服务模式帮助农民解决了种地难问题,达到了“你的地,我来种,减成本,增效益”的目标。杨贺春就是红峰村实施三种模式的受益人,他把家里的80亩地全部流转给了合作社,自己在合作社打工,妻子在家发展庭院经济,今年土地流转、打工收入和庭院经济,预计增收3万余元。

  “用基地开展实验示范,带动好的技术引进来,看品种、看技术,在科技示范园区内能够看得见,通过讲解能听得懂,然后学得会,农民通过学习做到科技种田。”科右前旗农牧业科学技术发展中心土壤肥料和节水股股长柳宝林介绍说。

  基地示范引路,农户种植无忧。科右前旗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示范县建设、优质高效增粮、粮油规模经营主体单产提升行动等项目,以绿色生产、智慧农业、科技示范、成果转化为切入点,创新开展了“村村都有百亩园、园园都有示范田、田田都有看禾(肥)台”示范基地建设。目前,全旗已建玉米单产提升科技示范基地71个,实现11个农区乡镇44个村全覆盖,预计每亩产量提升200斤以上。(作者:贺心欣)

编辑:李丹丹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