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近年来,兴安盟学好用活“千万工程”这一生动教材,以产业振兴为核心、生态振兴为基础、人才振兴为驱动、文化振兴为灵魂、组织振兴为纽带,大力推进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建设符合实际的、具有兴安盟发展特色的典型乡村,“千万工程”的兴安样本不断涌现,开新花结新果。如今,“千万工程”不仅改变了兴安盟农村的面貌,也探索出一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特色产业 推进乡村共同富裕
在兴安盟汇德农业有限公司的赤松茸种植基地,一朵朵白肚红伞的菌菇冒出地面,圆润饱满、长势喜人。村民们在田垄间翻找采摘成熟的赤松茸,有条不紊地将货品运往仓库,经过分装后,准备销往国内外市场。
林下食用菌种植是突泉县六户镇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发展的特色产业。2023年,六户镇建立菌菇种植基地,按照“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方式,发展赤松茸林下种植,集体种植、统一管理,亩产值达3万元以上。推进林下经济建设,也为农民开启了增产增收的“绿色通道”,2023年以来,六户镇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750余亩,带动务工170余人,人均增收2.8万元。
绿色是兴安盟发展的底色,培育特色富民产业是兴安盟实施“千万工程”的生动诠释。2023年以来,兴安盟培育庭院经济示范嘎查村106个,发展中药材、菌菇等产业,壮大扎赉特旗新林药材、突泉县太平大蒜等一批特色产业强镇。利用“低温、富水、净水”优势发展设施冷水鱼产业,青岛墨瑞鳕养殖落地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察尔森镇淡水鱼养殖加工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发布了“兴安盟土特产”品牌及形象标识、广告语。2024年以来,加工土特产1.06万吨、销售收入2.39亿元。
以点带面 总结和美乡村经验
在水稻收获季节,走进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金黄色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泛起层层稻浪,收割机穿梭其间,丰收的忙碌景象是大自然对勤劳的人民最慷慨的馈赠。近日,这里的水稻已经收获完毕,项目核心示范区实收亩产757公斤,刷新了乌兰浩特市水稻单产记录。“百里兴安稻海”是三合村产业观光带的重要节点,也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结出的硕果。
看山、望水、闻稻香……漫步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三合民俗风情步行街,人文景色和乡村美景引人入胜,特色民族美食与民俗文化产品让人目不暇接,这散落在秀美风光中的三合村,正成为城里人的“诗与远方”。
2024年,三合村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以朝鲜族特色村寨、水稻观光和传统民俗为载体,构建“宅改+民俗文化”模式,利用闲置庭院经营特色餐饮、精品民宿、研学体验、艺术摄影等农文旅业态,推动了花园、果园、菜园、游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五园”庭院经济建设,并通过文化节、捕鱼节、音乐节等节庆活动搭建起与游客互动的平台。三合民俗风情步行街开市以来,旅游业态已丰富至58项,每年接待游客量达60余万人,旅游收入超200万元。
为积极探索不同区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组织方式、发展模式和要素集聚路径,兴安盟围绕大乌兰浩特周边居力很镇、科尔沁镇、葛根庙镇等乡镇的11个嘎查村,逐村研究精准确定了现代农业田园村、“晓景计划”村、农旅融合村等建设模式,通过率先建设大乌兰浩特周边嘎查村,形成一批创新典型,引领全盟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2024年,兴安盟谋划支撑项目73个,总投资2.65亿元。截至目前,所有项目已全部开工,已完成投资2.2亿元。
塑形铸魂 共建和谐美丽家园
在兴安盟,绿水青山的好风景变成金山银山的“好钱景”,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打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出,科右前旗居力很镇红峰村村民马国福在厨房忙碌着,冒着热气的大锅里飘出了阵阵饭香。“过去我们吃的都是井水,不仅用水费劲,也不健康。如今,自来水通全村,咱农村的幸福指数一路攀升。”马国福说。
2024年7月,科右前旗居力很镇红峰村全面启动给排水一体化系统建设,经过精心规划、艰苦施工,如今,这套系统已实现全村覆盖,自来水通过管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每家每户,村民们再也不用为用水发愁。
“千万工程”不仅为红峰村带来变化,也改变了扎赉特旗巴彦高勒镇居民的生活。宽敞平坦的道路、坐落有序的农家小院、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我们村以前是沙石路,每次下完雨就冲出很多沟,不好走不说,垃圾也很多。现在村路变成了水泥路,出行方便了,垃圾少了,环境都变好了。”巴彦高勒镇和平村村民宫仁鹏望着门前平坦整洁的路面笑着说。
近年来,兴安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聚焦农村牧区陋习、信访矛盾、命案等问题,发挥“党群心连心”微信群和“村村响”大喇叭作用,春风化雨引导农牧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2024年以来,全盟851个嘎查村共清理生活垃圾24.5万吨,村庄环境持续改善;农村牧区命案发案数同比下降50%、农村牧区领域信访人数同比下降52%。
山林变果林,田园变景区、民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在兴安盟,一个个新业态正紧跟“千万工程”迭代升级的步伐,打通美丽风景向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转化通道,全方位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宜居宜业,实现共同富裕。(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