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秋粮已入仓,农作物收获后,田间剩下的秸秆何去何从?
近年来,兴安盟突泉县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新路径,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等,逐渐形成了低成本、高效益的“绿色循环”产业链,让秸秆变废为宝,乡村生态环境逐渐改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秸秆离田 变身菌菇“培养基”
走进突泉县六户镇永繁村的食用菌培育大棚,一朵朵赤松茸“撑”着褐色的“小伞”,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茁壮成长,这要归功于变废为宝的秸秆。秸秆中含有丰富的碳、氮、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能为菌菇生长提供能量,以秸秆为“培养基”,种植出来的赤松茸,肉质厚实鲜美。
利用秸秆种植赤松茸常采用“夹心饼干”的方式,在最底部铺一层秸秆,然后铺上发酵辅料,点上菌种,上面再覆盖秸秆、土壤,赤松茸直接生长在秸秆基料上。栽培菌菇后的废弃基料还能充当有机肥直接还田,不仅提高了土壤肥力,还能避免秸秆还田后不易腐熟的缺点,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
“赤松茸营养价值高、口感好,深受消费者喜爱。我们村共有3栋大棚种植赤松茸,累计面积2亩地,秸秆和玉米芯混合的基料每亩成本约8000元,赤松茸亩产6000斤左右。在销售方面,我们主要以订单远销为主,鲜品一等菇每斤15元、二等菇10元、三等菇8元,每亩效益1万元左右。”永繁村党支部书记马艳冬介绍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突泉县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把秸秆综合利用作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让秸秆变身菌菇“培养基”,解决了秸秆综合利用难题。这一举措既减轻了因秸秆粉碎、地墒升高、害虫滋生等引起的减产问题,又提升了土地肥力,让粮食增产、农户增收,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秸秆离田 化身牛羊“营养餐”
“往年,残留在田间地头的秸秆最让农民头疼。近年来,我们通过召开村委会、利用‘村村响’、微信群、入户走访等方式引导农户把秸秆加工成饲料喂牲畜。从玉米种植到秸秆综合利用,农民可以实现‘一田三收’。”突泉县东杜尔基镇加拉嘎村党支部书记林宪付介绍说。
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秸秆变废为宝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回收用于养殖业,这样不仅可以让秸秆禁烧难题得以解决,还可以让农民获得多重收益。
在加拉嘎村村民张辉家牛棚内,一头头壮硕的肉牛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它们的“营养餐”。在张辉家的青贮仓库里,秸秆包整齐地摆放着。张辉今年种了70亩玉米,秋收后他第一时间将秸秆打包,为家里养殖的肉牛准备越冬的口粮。
“我家养了50头牛,饲草料用量很大,把秸秆打包喂牛,不仅能减少养殖成本,还能给牛提供充足的营养。自家的秸秆打包完,我还能给别人打包秸秆,又增加一笔收入。”张辉笑着说。
近年来,突泉县大力推广秸秆饲料化处理,多家经营主体把秸秆加工柔丝粉碎、青贮打包处理后作为牛羊的饲料。秸秆的回收利用不仅降低了养殖户的养殖成本,还促进了产业发展,切实将“生态包袱”变成“生态财富”。
秸秆离田 变身环保“新能源”
“以前我们老两口每天都得凌晨起来掏煤灰、生炉子,弄得厨房和卧室里都是灰。自从用了秸秆颗粒燃料,燃烧时间长,产生的灰渣少,取暖效果也特别好,再也不用早起生炉子了。”突泉县突泉镇居民郭子宁高兴地说。
环保颗粒燃料不仅能够帮助用户节约取暖成本,还让废弃秸秆有了新去处。种植户秋收后把秸秆出售给突泉县瑞尔生物质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让秸秆摇身一变,成为环保“新能源”。自2011年该公司投产后,坚持立足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逐步形成了秸秆收集、秸秆转化、饲料生产、能源利用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服务链条。“我们生产的燃料主要以秸秆和柠条为基料,每年向农户收购玉米秸秆和柠条4万吨左右,每吨收购价格500元,玉米秸秆加工成的供暖燃料,清洁环保。”突泉县瑞尔生物质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海军介绍说。
连日来,突泉县瑞尔生物质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内,装满原材料的运输车来往穿梭,两条高速运转的生产线机声轰鸣,一袋袋秸秆和柠条制成的燃料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我们生产的燃料比煤炭便宜、环保,年产量2万吨左右,每吨燃料以850元的价格销售,年销售额1700万元左右。成型的可燃秸秆颗粒具有清洁环保、成本低廉、储运方便等特点,目前主要销往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突泉县瑞尔生物质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宇欣说。
突泉县是农业大县,全县现有耕地266万亩,农作物以玉米为主,年产秸秆100多万吨。近年来,突泉县深入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断促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推进秸秆利用模式化转变。通过拓展秸秆利用形式,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形成了以转化畜牧养殖饲料为主、转化高效热能为辅、转化生产绿色有机肥为补充的秸秆综合利用新格局,使得全县92%以上农作物的秸秆得到了有效利用。(作者:王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