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挂满精美的刺绣作品,桌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刺绣工具,整个教室内弥漫着浓郁的艺术气息……近日,记者走进兴安盟红城小学蒙古族刺绣特色社团课教室,工艺精巧的蒙古族刺绣作品让人眼前一亮。“蒙古族刺绣是一种传统手工艺,可用在蒙古袍、帽子、鞋子和荷包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蒙古族刺绣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兴安盟红城小学蒙古族刺绣特色社团课教师代第介绍说。
一针一线绣出的不仅是作品,更是一种传承。近年来,兴安盟红城小学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的传承,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养,着力打造红色教育文化体系。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和兴趣爱好以及教师的特长或专业,创办了“中国红”课程,开设“红心”社团。在蒙古族刺绣特色社团课中,孩子们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将民族艺术融入学习生活中,在非遗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对刺绣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深刻地体会到了蒙古族刺绣的独特魅力。
社团课上,记者看到孩子们端坐桌前,专心致志,手持绣针,轻挑慢捻,一针一线间,一件件栩栩如生的精美作品便跃然布上。代第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刺绣的方法和技巧,并手把手地指导学生,传授蒙古族刺绣的独特技艺。“每周我们还会邀请自治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鲍凤珍老师(第三代)入校进行指导,通过非遗传承人的指导,让孩子们视野更加开阔,技能进一步提升,让指尖上的非遗技艺在传承中得以保护。”代第老师告诉记者。
“我绣出了漂亮的花朵,我觉得蒙古族刺绣课特别有意义,它既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和耐心,对我的学习也有非常大的帮助,我非常喜欢蒙古族刺绣。”兴安盟红城小学学生伊莉娜自豪地告诉记者。
“缕缕丝线,片片绸缎,蒙古族刺绣不仅承载着蒙古族的刺绣文化,更是凝结着中华民族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哲理。接下来,学校将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课程设置、实践活动、展示平台、教育宣传等方式,让学生们了解非遗、走近非遗,感受非遗魅力的同时,进一步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兴安盟红城小学校长杨金辉说道。(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萨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