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来,我家的母牛下了十多头小牛犊啦,这一批牛犊卖完至少能有2万块钱进账,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呢。”看着刚出生的牛犊,兴安盟突泉县突泉镇东录村养殖户高金龙喜上眉梢。

别看高金龙现在高兴得合不拢嘴,可就在今年秋季,他扩大养牛规模的致富梦差点儿没能实现。
秋收刚过没多久,高金龙就听说有一批母牛要出售,不仅价格划算,而且再过不久就能生牛犊,机会十分难得。可让高金龙犯难的是,没有有效抵押物,银行不给贷款,粮食也没出售,不仅母牛买不了,就连购买牲畜入冬的饲料都成了问题。就在高金龙一筹莫展之时,东录村党支部书记袁志光,以他的另一个身份“金融副村长”主动找上了门。

“作为村里的‘金融副村长’,我对家家户户都比较了解。高金龙很能干,养牛致富准能行,所以我就想着,一定要帮助他。”袁志光和高金龙商量后,立刻联系了建设银行突泉支行的工作人员为高金龙协调贷款事宜,仅3天时间,高金龙就收到了银行的30万元贷款。
“贷款随借随还,下款快、手续简单,以后养牛更有信心了。这笔‘幸福账’,我必须记在俺们村的‘金融副村长’身上!”高金龙激动地说。
由于缺乏有效抵押物等原因,农牧民和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经常遇到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这也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主要难点。从2020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积极探索政银协同服务乡村新模式,试点培养了一批复合型农牧区“金融副村长”。他们既当信息收集员,协助金融机构摸清农牧户的“家底”和贷款需求;又当宣传员,把金融政策第一时间普及给农牧民;还当“服务员”,为农牧民提供精准的金融服务。
“今年诚信工程建设,我向乡亲们宣传信用也可以用来贷款,告诉他们及时还款,保持良好的信用。目前,村里有10多户村民通过信用成功贷款300多万元。”袁志光说。
随着“金融副村长”的推广,突泉县有效解决了农村金融供需衔接问题,更多优惠便捷的金融资源投入到乡村振兴最需要的地方。2023年末,突泉县实现了188个行政村“金融副村长”全覆盖。
“2024年,中国建设银行突泉支行完成授信1.07亿元,为800多户农民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解决了农牧民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打响了乡村振兴‘金融副村长’品牌,也推动了金融机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中国建设银行突泉支行行长孙鹏说。(作者:曾令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