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要闻

【闯新路 进中游——2024兴安盟答卷】民生保障 我们有温度

  一系列充满新意的就业服务持续展开、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人才人事工作迈上新台阶、人社服务更加优质高效……2024年,兴安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聚焦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人事、劳动关系等重点工作,扛起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大政治责任,奋发向上、敢为善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兴安盟人力资源和就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收集劳动者就业意愿

社保服务进万家活动中工作人员为群众发放宣传册

  促进就业质升量增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2024年,兴安盟实施城乡居民就业增收四大行动,持续促进就业质升量增。

  开展暖心就业城镇居民充分就业保障行动。精准举办各类招聘会1444场,达成就业意向2.2万人。将兴安零工在全区率先接入蒙速办平台,建设规范化线下线上零工市场13个,促进零工就业1.25万单。培育创业园(孵化基地)14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455万元,带动创业就业3207人,重点群体创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发放稳岗返还补贴1834.8万元,发放技能提升补贴694.6万元,发放失业保险待遇3770万元,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为参保单位减负4194万元,就业政策落实落细。完成公益性岗位开发2个批次,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536人,125户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直播带岗

  全盟城镇新增就业5403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08.1%。全盟失业人员再就业2848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23.8%。全盟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830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48.6%

  开展就在兴安大学生就业创业攻坚行动。组建专班扎实开展“1131”实名服务,挖掘使用全盟事业单位、三支一扶等政策性岗位2379个,全盟高校毕业生就业或落实就业去向5158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15%

  开展技能兴安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按需组织开展“1133订单式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3422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27.8%。培育自治区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家。

兴安盟人力资源和就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灵活就业人员讲解公共就业服务政策

  开展兴安劳务协作品牌培育行动。设立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60个,加大与东北三省、北京、大湾区等重点用工地区劳务输出对接力度,全盟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94884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06%。全盟脱贫人口务工就业27562人,完成目标的127%。兴安家政荣获第一批全国家政劳务品牌典型案例荣誉称号。

扎赉特旗中央大街创业园入驻企业在创客咖啡厅交流座谈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深入开展社保服务进万家活动,持续推进精准扩面工作,全盟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20.09万人,常住人口参保率达到95%,已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全盟工伤保险参保15.3万人,完成目标的104%,新开工工程项目参保率100%

社保服务进万家活动现场

  全盟失业保险参保12.3万人,完成目标的102.8%。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全区率先实现盟级统筹,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补助工作有序推进,集体补助人数2273人,补助金额32.86万元。加大基础养老金提标工作支持力度,全盟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月150元提高至每人每月192元,同比人均提标42元,全盟按时足额发放各项养老待遇75.62亿元,养老金实现20连涨。

  优化人才队伍建设

  申报实施自治区级专家服务基层项目1个,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挂牌全盟首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完成2024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1366人。

  培育高技能人才3846人,完成年度目标的248%,在自治区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总成绩第五名的优异成绩,范海波、秦春宇荣获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优胜奖,累计培育认定兴安盟乡村工匠”1000名,全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成效显著。全盟清理优化创建示范项目16项、评比表彰项目7项,持续为基层减负工作取得新成果。

兴安盟全产业链双创孵化基地入驻企业直播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加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全盟和谐劳动关系单位总数达到172家,累计创建国家级、自治区级和谐劳动关系单位17家。

宣传《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

  开展全盟根治欠薪工作提档升级专项行动,印发农牧民工工资支付制度标准化指引手册,设立农牧民工工资维权中心”47个,选树无欠薪项目”11个,举办各类培训会议7场次,在建工程项目、实名制、工资专户和保证金信息填报率均达100%。全面落实双驻双查制度,每月开展欠薪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全盟立案协调办结各类欠薪线索384件,为1531名农牧民工追讨工资2081.5万元,纳入失信联合惩戒名单企业3家。全盟根治欠薪工作实现由事后治欠事前防欠转变,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武跟兄

编辑:李丹丹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