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从年头到年尾,兴安盟卫生健康系统攥指成拳、合力致远,全面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扩大全人群健康服务供给,多项工作取得新的惠民实效,健康兴安建设不断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标准发展迈进,一幅绚丽多彩的健康新画卷徐徐展开。
从“窗口”到“村口” 全盟830家村卫生室实现一体化管理和医保定点管理
今年以来,兴安盟率先将基本公卫和基本药物制度补助资金打包由医共体总医院统筹管理,建立医保部门与医共体联合监管医保基金工作机制,完成全盟830家村卫生室在人、财、物等方面的一体化管理和医保定点管理,村民可以就近就便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医保报销服务。
走进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乌兰胡硕村一体化管理卫生室,观察床、血糖仪、牵引椅等相关诊疗设备一应俱全,诊断室、治疗室、药房、公共卫生室、观察室实现了“五室分离”,现代化的卫生室为群众就医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医疗环境。目前,该卫生室药品已达到了108种,能够基本满足村民的就医用药需求。
“更新后的村卫生室条件真是没的说,有个头疼脑热的,我们都愿意到这里来看。”“卫生室的医生对我们尽心尽责,服务态度也非常好。”谈及就医新变化,乌兰胡硕村村民纷纷点赞。

在科右中旗巴仁哲里木镇索根嘎查卫生室,村民哈斯巴根在乡村医生春英的指导下,使用医保购买所需药品,当次诊疗费用总计17.84元,医保现场报销了10.7元,自己仅支付了7.14元。
“报销了一大半,对我们这些慢性病患者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需要长期吃药的哈斯巴根说。以往,和他一样患有慢性病的村民常常前往旗里或镇上的医院、药店购买所需药品。而现在,村卫生室里药品全、能报销,大家再也不用“舍近求远”了,这让农民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从“看病难”到“看难病” 76个重点专科以及优势专科加强建设
日前,69岁的赵立敏被确诊为患有垂体瘤,且其蝶骨异常厚实,属于极为复杂的甲介型鞍底结构。患者第一天下午入院进行相关检查,第二天研讨手术方案及相关事宜,第三天采用立体定向手术机器人配合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历经2小时完成手术,5天办理出院手续。这样高效的手术案例,得益于兴安盟人民医院重点专科建设的加速推进。

“一开始,我们倾向于到北京或者上海大医院接受治疗,后来听医生建议,选择留在兴安盟治疗。真没想到,这么高难度的手术在‘家门口’就能做了!”在兴安盟人民医院,长期饱受头晕、视力减退折磨的患者赵立敏(化名),难掩康复的喜悦。

近年来,兴安盟不断夯实重点专科能力建设,截至目前,兴安盟被遴选建设国家级重点专科1个,自治区级重点专科2个,盟级重点专科4个。此外,兴安盟各级中医(蒙医)医院建设国家级优势专科(专病)4个,区级优势专科(专病)20个、临床重点学科6个、优势重点学科1个,盟级优势专科(专病)38个,充分发挥各医疗机构的特色优势,逐步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区域均衡布局。

在兴安盟蒙医院诊疗大厅内,前来就诊的市民络绎不绝。“我患有糖尿病多年,前段时间感觉双脚麻木。在医生的建议下,开始尝试蒙医特色疗法,口服蒙药珍宝丸、五味甘露汤泡脚以及针灸等。现在,我已经能轻松行走了。”获益良多的患者吴仁宝(化名),成了兴安盟蒙医院国家级中医(蒙医)优势专科蒙医内分泌科的“义务宣传员”。
高水平学科建设对于患者来说并不是“空中楼阁”,落点在为老百姓提供更有特色、更有吸引力、更有竞争力的高质量医疗服务上。如今,全盟各医疗机构凭借不断增强的硬实力获得群众认可,选择留在“家门口”看病的患者多了,辗转外地求医的患者少了,昔日“大病不出盟,百姓不远行”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照进兴安盟人民的现实生活。
从“治已病”到“保健康” 2525名家庭医生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基层,既是医疗服务“第一站”,又是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自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来,兴安盟已组建家庭医生团队812个,团队成员达到2525人,服务居民达84.41万人,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85%以上。

“家庭医生会定期来给我体检,为我解决了实际困难。”近日,乌兰浩特市和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张馨宁团队来到同泽花园小区脑梗患者程忠启老人家中为她进行定期体检时,老人感激地说。
乌兰浩特市和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组建了4支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辖区120名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健康服务。同时,还深入实施“健康敲门”行动,通过健康教育、重点人群随访、综合干预等方式,提高老年人群体健康素养,预防或延缓老年人失能失智的发生。
当前,兴安盟正全力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质扩面,实现在医疗供给上增“量”、健康服务上增“效”、能力提升上增“质”,让群众实现了看病在家门口、慢病管理有保障、优质资源触手可及。
从“多张皮”到“一盘棋” 8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日前,乌兰浩特市医共体总医院医师姜维通过远程超声平台,对乌兰浩特市医共体总医院葛根庙分院传回的影像做出诊断,村民张海霞在“家门口”就拿到了检查结果,节省了去外地看病的花销。

为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问题,乌兰浩特市医共体总院探索“互联网+”模式,与各乡镇卫生院在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等方面深度合作,实现医共体内资源共享。2023年起至今,类似的远程会诊已经开展了4000余人次。除了远程影像检查,来自各乡镇卫生院的心电图也能实现“一键上传”,10分钟内即可回传诊断结果。
乌兰浩特市医共体总医院葛根庙分院院长时玉国介绍,加入医共体后,该院的门诊急诊人次、出院人次同比分别增长30%、60%。县级医院无法处理的病例,还能联系三甲医院的专家进行会诊。现在,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到基层医院就诊,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
截至目前,兴安盟6个旗县市已组建8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覆盖85个乡镇卫生院、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65个嘎查村卫生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急诊占比稳步提升,有序就医格局逐步构建,兴安盟初步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旗县”的医改目标,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从“走出去”到“请进来” 19家公立医院与北京、长春建立长期协作关系
清晨7时,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科右前旗中蒙医医院副院长宁振振准时出现在中医诊室,温润针具,把脉问诊,与患者熟络地交谈。一次十几针,一次几十针,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细若麦芒的小小银针在他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

“当初我的腿疼得厉害,几乎无法行走,生活都受到了严重影响。经过宁大夫的精心治疗,我能下地走了。而且,他还治好了我胃疼的老毛病,真是感激不尽。”作为送宁振振第一面锦旗的患者、78岁的张桂云满是感慨:“我去就诊时,赶上天正热的时候,病人还那么多,宁大夫忙得汗流浃背,但对我们这些患者还是轻声细语。”

凭借着高超的医术,宁振振名声大振,快速“圈粉”,不仅让患者得到了有效治疗,还竭尽所能地为科右前旗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以前,像三叉神经痛、强直性脊柱炎这样的病症,我们通常只能建议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但宁院长却用中医的疗法成功缓解了这些病症,甚至助力患者康复。我有幸跟着宁院长学会了蹲起调膝复位法、牵拉旋转复位法,北京名中医于晓刚的‘夹脊穴深刺疗法’,用针灸治疗耳鸣等等,回去后治好了不少病人。作为医生,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感到高兴的了。”一直跟随宁振振精进中医技艺的科右前旗保门卫生院院长于亚涛说。
截至目前,兴安盟19家公立医院与北京44家医疗机构建立了协作关系,引进84位京医帮扶指导,派出78名骨干医师赴京跟岗培训,兴安盟12家公立医院与长春5家医疗机构建立了协作关系,引进30位吉医帮扶指导,派出26名骨干医师赴长春跟岗培训,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健康是幸福之基。站在新起点,兴安盟将持续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健康兴安建设,努力为全盟人民提供更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刁博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