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上兴安春潮涌,京蒙携手谱新篇。在兴安盟的广袤沃土上,京蒙协作“科技创新倍增计划”正激荡起澎湃动能。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首席科学家工作站、兴安北京科技园等创新平台相继揭牌,生物育种“飞地实验室”签约落地……一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的区域协作发展变革,正在这里书写新时代的“山海情”。
科技创新引领农业现代化新跨越
2024年,兴安盟推广生物育种大豆30.53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生物育种新品种大豆种植基地,科右前旗成功申报“自治区级大豆制种大县”,从此,兴安盟的黑土地里开始了孕育“中国芯”的发展奇迹。“生物育种大豆产量更高、品质更优,生产效益显著提高,平均亩产量较传统品种提高约15%。”兴安盟农牧局科技科负责人崔巍介绍说。依托首都与兴安盟两地资源对接创建的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中心,李培武、吴孔明、李玉等5位院士和李香菊等10余位北京地区生物育种领域首席科学家领衔的科研团队,已建立4处千亩生物育种优质品种展示基地,开展750余项新品种、新品系、新技术推广,选育出4000余份世代材料,推动大豆制种面积达5万亩。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科技创新正重塑传统农业基因。


产业升级开辟乡村振兴新路径
走进科右前旗阿力得尔现代草产业加工物流交易园区,智能化生产线将秸秆变废为宝。“畜牧业是兴安盟的特色优势产业,饲草料是畜牧业的基础和保障。这个高科技项目对饲草料进行深加工,去毒去残留,深受老百姓欢迎,这正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内蒙古牧场科技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钱瑞霞说。


阿力得尔现代草产业加工物流交易园区是依托京蒙协作平台,吸引借力北京企业共同发展的典型项目,是全区功能最为齐全、体量最大的草产业园区。在京蒙协作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园区吸引了7家企业入驻,引进了揉丝除尘、草粉加工、全国唯一的中科羊草种子包衣、国内首条破壁熟化全混饲草料生产线暨动物中央厨房共4条生产加工线,带动周边村屯直接就业200人,年人均增收1.2万元以上,帮助间接就业800人以上。同时,利用园区生产的草种有效缓解了当地草原过度放牧的问题,实现了产业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互补共赢。

而在科右中旗,兴安盟吉祥爱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共同完成的“预制豆角产品生产新技术应用”项目,成功入选第五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全球最佳减贫案例,让“小豆角”成就“大产业”。科右中旗巴彦茫哈苏木哈吐布其嘎查的村民陈玛笑容灿烂:“2亩庭院种豆角,增收2000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2021年以来,北京市海淀区先后投入帮扶资金350万元,进行有机蔬菜加工基地建设及设备采购。兴安盟吉祥爱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也采用“政府扶持+企业主导+农民合作+订单生产”的经营模式,确保农户“种有所得”。目前,企业已带动苏木及周边共1000余户参与豆角种植,平均每户增收至少2000元,惠及当地群众1万余人。
协同创新构建发展新格局
2024年6月揭幕的兴安北京科技园,已成为京蒙协作的“创新极核”。99家入驻企业聚焦生物育种、低碳能源等前沿领域,构建起“研发-孵化-转化”全链条生态。这里既是北京科创资源的“承接站”,更是草原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科右前旗科技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孙军贵表示:“2025年,将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支持体系,推动兴安北京科技园和北京兴安科技工作站向更高水平发展,同时持续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合作,努力让更多的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

目前,兴安北京科技园运营机构已与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区运营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合资成立平台公司中关科右(内蒙古)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以兴安北京科技园为核心、链接京蒙两地、辐射全旗全盟的“中关科右”科创平台,建立起联通中关村科技资源的实体运管机构,实现兴安北京科技园建设从政府主导向两地市场化运作的转型。
站在新起点,京蒙协作正向着更高维度迈进。从“实验室经济”到“产业链创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两地携手打造的科技创新共同体,不仅为兴安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更探索出区域协调发展的“中国方案”。当科技的种子播撒在草原沃土,一幅科技兴农、产业富民、生态惠民的壮丽图景正在祖国北疆徐徐展开。(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萨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