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咱农户单干,遇到问题解决不了只能干着急。今年早早地就跟合作社签了订单,粮食根本不愁卖。”近日,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水稻种植户杨春和高兴地说。
杨春和所说的“不愁销路”,指的是乌兰浩特市明武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签订的“订单水稻”。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秋收时直接到农户家收购,解决农户销售的后顾之忧,推动全镇稻米种植产业增产增收。
“过去,分散的农户经常会面对如何种、如何卖等难题。如今,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凝聚起来,采用入股形式发展订单农业,并精心挑选适配本地生长环境的优质稻种分发给农户,种植时还全程给予农户提供统一技术指导、技能培训、播种、管理和收割的‘五个统一化’服务。”乌兰浩特市明武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曾庆春说。合作社通过“化零为整”,不仅解决了农户技术难题,还可以整合资源,为农户争取优惠信贷政策。同时,还能以高于市场均价的保护价统一收购水稻,为农户收益兜底。
截至目前,乌兰浩特市已有效解决2000余户农户面临的技术、资金、市场等难题,订单面积覆盖2万余亩。签约农户水稻以高于市场均价的保护价统一收购,每亩增收至少100元,让农户切实感受到了保障。
粮食收储环节关乎农户一年的辛勤成果。2024年,乌兰浩特市迅速行动,依托专业合作社开展代清理、代检测、代烘干、代存储、代销售的粮食收储“五代”服务。
位于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向阳村的呼斯勒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内,机器隆隆作响,粮食被有序送入烘干机进行烘干。种植户孙海涛站在一旁,难掩喜悦:“以前收粮最怕阴雨天,粮食一旦受潮发霉,损失惨重。现在花费很少就能享受‘代烘干’服务,每斤粮食还能多卖一毛钱。”孙海涛算了笔账,他家今年种了80亩地,靠粮食烘干这项服务直接增收近万元。
“五代”服务,不仅解除了农户粮食收储的后顾之忧,实现节粮减损,还显著提升了粮食附加值。2024年,这项服务已辐射乌兰浩特市500余户农户,惠及1.3万余亩耕地,平均每户增收最高达2万元,已然成为乌兰浩特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除了传统农业种植,特色养殖产业在合作社带动下同样生机勃勃,乌兰浩特市蒙雀养殖专业合作社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走进合作社的培训教室,孔雀羽毛工艺品制作培训正在进行中。蒙雀养殖专业合作社创始人周海燕在讲台上,手把手教学员如何将孔雀羽毛变成精美饰品。“大家看仔细,这个部位羽毛这样修剪,造型才更美观。”周海燕一边讲解,一边细致演示。
“以前没啥技能,日子过得紧巴巴。参加培训后,我学会了手艺,在家就能赚钱。”一名残疾学员激动地说。截至目前,孔雀羽毛工艺品制作培训已惠及3400人次,其中包括700名残疾人,辐射至全盟3个旗市、27个嘎查村和社区。参加培训后,590名蒙雀工匠取得技能证书,200余人成立蒙雀合作社家庭工作室,承接羽毛饰品代加工。与此同时,合作社还免费提供原材料,签订协议回收成品并统一销售。
如今,蒙雀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迅猛,月收入近30万元,年营业额达300万元,年利润实现70万元,不仅为农户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更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
“化零为整”联农带农、“五代服务”助农富农、“以培代招”强农兴农……乌兰浩特市正以专业合作社为有力抓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作者: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