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3•15”。消费环境的点滴改善,丈量着民生幸福的刻度,更折射出社会治理的温度。
值此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带您聚焦消费维权那些事,看看兴安盟市场监督管理局、兴安盟消费者协会如何通过强化维权机制、深化教育引导等一系列有力举措,全方位、深层次地筑牢消费者权益保护屏障,为消费者撑起坚实的“保护伞”。
别担心!新家秒变“问题现场”,维权一路畅通
“原本期待的新家变成了‘问题现场’,我就盼着能有个公正的处理结果。”2024年4月,乌兰浩特市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接到消费者秦某的投诉。
原来,2023年6月,秦某花费85500元与乌兰浩特市某家居企业签订定制家具合同,合同约定家具于2023年8月10日到货,并于次日开启安装工作。然而,直到2023年11月12日,家具才完成安装。本以为能够就此开启舒适的家居生活,可秦某却发现商家存在安装的柜体与设计图纸不符,且有“重复计算面积”收费等问题。秦某带着相关证据向乌兰浩特市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寻求帮助,期望商家退还多收费用,并追究其违约责任。
接到投诉后,乌兰浩特市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迅速响应,协同家装行业维权志愿者赶赴现场,进行实地测量取证。在掌握确凿的违规证据后,依法约谈了涉事企业负责人。面对商家狡辩称“重复计算面积是行业通行做法”,工作人员明确指出:“商家给予的打折优惠与这种消费欺诈行为毫无因果关系,绝不能成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借口。”最终,该案件被依法移送至执法部门进行严肃查处。
这不仅是个体维权的胜利,更是兴安盟消费生态优化的缩影。长期以来,兴安盟市场监督管理局充分发挥综合监管职能,高举监管执法“利剑”,严厉打击各类消费侵权行为,2024年,通过全国12315平台、12345平台等渠道,共受理消费者咨询、投诉、举报6423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97万元。
不犯愁!消费安全知识送到家 帮您识破“重重陷阱”
此外,兴安盟市场监管局还将预防端口前移,在全盟创建了12家消费教育基地,定期举办各类消费知识讲座与培训活动,邀请行业专家、法律人士为消费者讲解商品选购技巧、消费合同解读、维权途径与方法等实用知识。通过真实案例分析、互动交流等形式,让消费者深入了解消费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与应对策略,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加明智、理性的消费决策。

在兴安盟老年大学消费教育基地,一场别开生面的“月月3•15”——网络消费安全与维权的宣传活动正在进行。活动现场,来自兴安盟网信办的工作人员结合生动鲜活的实际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老年消费者讲解网络安全消费与维权知识,并针对老年群体极易陷入的保健品消费陷阱、投资理财骗局等突出问题,进行了重点剖析与温馨提醒,有效避免老年消费者上当受骗。

“以前总怕儿女说我乱花钱,现在学会看合同、存证据,网上购物心里有底了。”在兴安盟老年大学参加活动的姜秀梅感慨道。
“我们要让每个消费者都成为市场监督员。”兴安盟消费者协会秘书长范冬春介绍,随着“月月3•15”消费维权进社区、景区、农牧区等活动的深入开展,兴安盟正将消费教育融入百姓生活场景,逐步构建政府主导、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消费生态圈,为释放消费潜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刁博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