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要闻

丰水地区如何节水?兴安盟给出绿色答卷

  当内蒙古草原的辽阔与江南水乡的灵秀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生态火花?在祖国北疆的生态屏障线上,兴安盟正以一场关于水的哲学实践,书写着丰水地区更要节水的绿色答卷。这里人均水资源量是全国平均水平1.5倍,却在2024年交出了万元GDP用水量同比下降11%的节水成绩单——一场关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变革,正在科尔沁草原腹地悄然发生。

  丰水之地的生态觉醒

  北纬46度的阳光穿透绰尔河的清波,在阿尔山杜鹃花丛中折射出七彩光晕。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兴安盟拥有315条河流、22座大中型水库,年水资源总量44亿立方米,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连续五年保持100%守着水碗更要有危机意识。兴安盟水利局局长周文指着生态地图说,我们的每滴水都关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安全。

  在这片近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节水革命从理念破冰开始。《兴安盟农业节水十二条措施》《兴安盟2024年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二十条措施》相继出台;中小学校本教材增设水生态专题课;世界水日万人签名活动覆盖所有苏木乡镇。观念之变带来行动之变:全盟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20年的0.553提升至0.576,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建成率实现100%

  科技赋能的水脉新生

  在乌兰浩特市盛苑小区,75岁的老党员张桂芳通过手机APP查看着实时用水量。这个智能水表真是水管家,上月提醒我马桶漏水,省了20多吨水。她展示的智能远传水表,正是兴安盟智慧水务建设的缩影。成泽水务公司褚鹏帅算了一笔账:400块试点水表每年可减少漏损3.2万吨,相当于150个家庭年用水量。

  科技创新正在重塑北疆水脉:

  农业节水:50万亩玉米膜下滴灌示范区,用水效率提升40%

  工业循环:乌兰浩特钢铁厂冷却水回用系统年节水180万吨

  数字监管: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系统实时追踪315个重点取水口

  全民行动的文明嬗变

  清晨的洮儿河畔,红领巾志愿者王梓涵和同学们正在检测水质pH值。这是我们的小河长日记本翻开她的记录本,238名青少年巡河志愿者的生态手记,拼凑出30公里河岸线的变迁图景。在节水教育实践基地,孩子们通过VR设备穿越到缺水的沙漠,这种沉浸式教育让节水知识入脑入心。

  全民节水热潮中,党员先锋队成为中坚力量。盟疾控中心青年党员突击队每月要完成11家水厂34项指标检测,实验室的试管架见证着这群水医生的坚守。我们既要把住安全关,更要算好节水账。在他们的努力下,全盟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至9.8%

  人水共生的未来图景

  夜幕降临,归流河生态公园的灯光秀演绎着水与城的对话。昔日的废弃沙坑变身小三亚,微风吹拂,清澈见底的湖水泛起阵阵涟漪,细软沙滩与穿梭的游船相映成趣。洮儿河湿地公园吸引多种鸟类驻足。这种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实践,正是兴安盟探索节水型社会的生动注脚。

  节水不是限制发展,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2025年节水行动中,兴安盟将投资24亿元实施40个节水项目,打造北方高寒地区节水示范样板。当阿尔山的矿泉水流淌过智能灌渠,当科尔沁草原的牧歌回荡在湿地公园,这片北疆沃土正以水为墨,描绘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图景。

  记者手记

  有两个细节让记者印象深刻:扎赉特旗节水展览馆里,1949年的木制水车与2023年的智能灌溉系统隔空对话;乌兰浩特蒙古族小学的孩子们,用马头琴演奏改编的《节水之歌》。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恰是兴安盟节水实践的深层逻辑——既要有现代科技的硬支撑,更需生态文明的软实力。丰水地区的节水革命,本质上是一场发展观的深刻变革。当节水优先成为全民自觉,绿水青山通向金山银山的路径必将越走越宽广。

  (兴安盟融媒体中心 文字/敖敏图雅 焦云云 图片/包宝音德力格尔

编辑:李丹丹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