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要闻

【岭上育新风】科右前旗:改旧俗 树新风

  阳春三月,轻柔的春风吹拂着兴安盟科右前旗的每一寸土地,带来了温暖与希望。

  走进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水库村,村民周敬富正专注地排练歌曲《搀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谁能想到,曾经的他深陷麻将桌无法自拔。

  “打了半辈子麻将,每年都要输好几千块!”周敬富感慨不已,“一场‘邻里宴’彻底改变了我。”在那场宴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而周敬富的脑海里却只有那摆不上台面的麻将。回到家中,他当机立断卖掉麻将桌,购置了一套音响设备。从此,无论是“村晚”还是“庆元旦”等活动,舞台上总有他活跃的身影。为了能在演出中表现得更好,他积极学习各类歌曲。

  暖心的“邻里宴”里蕴含着浓浓的烟火气。老党员讲述着红色历史,道德模范分享着自己的故事,“十星级文明户”带动大家共同进步……在这温馨的氛围中,“邻家”变成了温馨的“一家”。越来越多像周敬富这样的村民积极投身到村里的文化活动与文明建设中,“村规民约”更好地落地实施,“邻里宴”引领了一股强劲的“文明风”。

  水库村的“邻里宴”让文明之花绚丽绽放,在科右前旗,这样的文明实践并非个例。

  在科右前旗居力很镇红峰村,每家每户大门口显眼的二维码背后,折射着红峰村以“积分制”破解“文明风”建设的创新举措。红峰村为216户村民都设置了专属二维码,村民们只需扫码,就能查看村规民约和积分细则,随时掌握自家的积分情况。凭借积分,村民们不仅可以换取自己心仪的商品,还能通过善行义举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同时,村里以勤劳致富、孝老爱亲、移风易俗等内容为评比标准,评比结果会在村级“红榜”“黑榜”中进行公开,“红榜”村民能获得积分奖励。村民赵丹丹竖起大拇指称赞道:“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帮助了别人还能得到积分奖励,何乐而不为呢!”

  红峰村的“积分制”探索成效斐然,为移风易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隔百里的科右前旗索伦镇草根台嘎查,另一项移风易俗行动也正悄然改变着乡村风貌。

  “答谢送葬人就两盒10元价钱的烟,大家都轻松!”索伦镇草根台嘎查党支部书记祝德成介绍道,草根台嘎查文明新风正是从“两包烟价改旧俗”开始的。

  几天前,有村民因病离世。按照当地习俗,出殡家庭需给送葬队伍每车100元的答谢礼金。此地民风淳厚,送葬车辆众多,队伍庞大。祝德成理解这一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世故,但同时也认为这种风俗亟需改变,“答谢礼金是老传统,完全取消会显得礼数不周,也缺少人性化。把钱换成物既能表达谢意,又能减轻村民负担。”

  在祝德成及村“两委”成员的积极推动下,“两包烟价改旧俗”的倡议得到了嘎查村民的广泛认可,全嘎查形成了“以物换答谢金”的良好机制。而索伦镇其他村庄如吉拉斯台嘎查、乌敦嘎查等地的村民,也纷纷效仿草根台嘎查,以物品形式答谢送葬人员。这一改变不仅减轻了村民的经济压力,更让乡村的人际关系焕发淳朴与真诚,“两包烟钱改旧俗”也成为当地一段佳话。

  “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科右前旗以“学雷锋  文明实践我行动”“书香前旗  阅见北疆”“逐梦乡村  我们的舞台”等一系列丰富多彩、内涵深刻的活动为依托,全方位推动文明建设,下大力培育时代新风。如今,文明已然成为科右前旗发展的显著底色,融入群众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幸福生活的坚实支撑,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持久的生机与活力。(作者:乌达巴拉)

编辑:萨其茹拉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