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要闻

【六个行动·兴安答卷 北疆文化润兴安】李凤华:传承非遗  点亮生活新价值

  走进兴安盟突泉县水泉镇水泉村的党群服务中心,兴安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草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凤华,正忙着为学员讲解草编的编织手法、色彩搭配等基本技巧。看似寻常的长纤维高粱草,通过在指尖捏揉翻折,后再经盘绕、缠结等工序,转眼间变成一把把实用的锅刷。

  李凤华是兴安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草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突泉县“晓景”式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近年来,在她的带领下,突泉县草编人走出了一条“传承+致富”的新路子。

李凤华教授草编技艺

  “刚开始,我把想学草编的姐妹叫到家里来,手把手地教她们编,草和线都由我来出,编出来的合格草编产品直接回收。”李凤华说。

  得知草编效益越来越好,李凤华越发觉得非遗传承不能“单打独斗”,便在2021年成立了水泉镇巧手工艺坊,帮助周边百姓特别是弱势群体掌握一技之长。

学员展示草编成果

  如今,怎么样让传统的草编技艺与时俱进,是李凤华一直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国潮文化流行,手工笤帚饰品又具有吉祥如意的寓意,小笤帚与彩线编织成的“福”“喜”“吉”等字相得益彰,整体造型奇特精巧,变成了实用与观赏兼具的艺术品,产品受众越来越年轻化,古老的手艺越来越有活力。目前,她的草编制品远销哈尔滨、沈阳、长春、北京等地,也因绿色环保无污染,深受消费者喜爱。

草编作品

  “不少老一辈村民来我的工作坊参观后,回去又把早年丢下的手工草编技艺重新捡了起来。”李凤华说,“一步步传承下去,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

  从一位普通农民到兴安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独自一人探索市场到带着众多村民走上致富路,李凤华靠着一把高粱草和一团线,带领乡亲们编织出幸福,也编织出了财富。(作者:曾令刚)

编辑:李丹丹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