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要闻

【六个行动·兴安答卷 区域合作促发展】岭上兴安绽京华   共绘团结新画卷

  岭上兴安绽京华   共绘团结新画卷

  ——“岭上兴安 美满京城”兴安盟“两区一窗口”建设成就展示交流活动侧记

  暮春的北京,微风轻拂,绿柳依依,似是在与堤岸相拥低语;繁花竞相绽放,吐露着馥郁芬芳,渲染出一幅绮丽的画卷。在悠扬婉转的马头琴声与辽远深邃的蒙古族长调中,一场跨越千里的“北疆之约”——兴安盟“两区一窗口”建设成就展示交流活动,于4月29日在2025北京中华民族文化周启动仪式上缓缓拉开帷幕,就此开启了一段为期5天的京蒙深度对话之旅。

文艺表演引人驻足

  文化交融:草原与园林深情相拥

  4月29日,北京园博园阳光剧场内座无虚席。一部展现北疆壮美风光的宣传片一播放,便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屏幕中,兴安盟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累累硕果逐一展现,现场观众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些精彩瞬间。

  紧接着,兴安盟乌兰牧骑队员手中的马头琴悠然奏响,旋律如潺潺溪流,流淌在每一个人的心田。身着盛装的《草原欢歌》舞者在舞台上尽情翻飞旋转,她们的舞姿轻盈灵动,仿佛将首都市民带入了广袤无垠的科尔沁草原,让人们在京城之中也能感受到草原的辽阔与奔放。

乌兰牧骑队员在展区内互动演出

  在京蒙协作小使者证书颁发仪式上,两地青少年代表手捧着精心准备的纪念礼物,缓缓走上舞台中央。他们眼神清澈而明亮,互相交换礼物,抬头对望的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恰似京蒙协作的友谊之花在无声中悄然绽放。

京蒙协作小使者互换纪念礼物

  步入兴安盟“两区一窗口”主展区,一座蒙古包造型的展厅别具一格,宛如一颗镶嵌在现代都市中的草原明珠。非遗传承人坐在展厅中央,手中的银针在绸缎上游走,蒙古族刺绣的芍药纹样渐渐成型,一针一线间都蕴含着草原儿女的深情与智慧。兴安盟大米的醇香与鲜食玉米的清甜在空气中交织弥漫,仿佛一场嗅觉盛宴,让游客们垂涎欲滴。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狼林俗树皮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艳红,热情地向游客们介绍着这项独特的技艺。“白狼林俗树皮画以白桦树皮、松树皮、苔藓等为原料创作,它不仅是阿尔山林俗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桦树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声音清脆而坚定,传递着非遗文化的魅力与传承的责任。

  实践创新:搭建展示民族事业的首都之窗

  在电影展映环节,电影《守望相思树》的播放引发了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响。这部取材于边防军人真实故事的影片,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辉煌成就。作为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诞生地,这片红色热土始终挺立着维护民族团结的精神界碑。

  而今,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的荣誉与“两区一窗口”建设目标相遇,新时代的兴安盟正以“示范盟创建”为有力抓手,在首都搭建起一个全方位展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优越性的窗口。

兴安盟乌兰牧骑在北宫镇开展巡演

  在丰台区北宫镇,兴安盟乌兰牧骑的队员们深入四个社区,将舞台搭在了百姓的家门口。他们用精彩的表演拉近了与北京观众的距离。兴安盟乌兰牧骑创作演出中心主任白伟光发现,北京观众不仅能听懂呼麦的苍劲,更能品味长调的悠扬。“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这句印在巡演手册扉页的话,在演员与观众的互动中得到了鲜活的印证。

  当社区舞蹈队即兴加入安代舞行列,欢快的舞步在大地上跳跃;当蒙古族长调与京剧唱腔在暮色中共鸣,激昂的旋律在夜空中回荡,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图景愈发清晰,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也更加紧密。

  时代答卷:北疆样板彰显家国情怀

  站在北京园博园的高处俯瞰,占地320平方米的兴安盟展区宛如一颗璀璨的红宝石,镶嵌在首都的文化版图之上。这里既有“兴安产 安心选”绿色农畜产品的品质承诺,彰显着北疆大地的物产富饶,也有“非遗 + 文创”的产业创新探索,展现出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无限可能;既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成果展示,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责任担当,也有“京蒙协作二十余载”的动人故事,诉说着两地携手共进的深情厚谊。

展区内设置阿尔鹿气模

  北京市民张永在游览兴安盟展区后感慨道:“兴安盟不仅送来了草原的问候,更带来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北疆答卷。”简短的话语,饱含着对兴安盟的认可与赞誉,也体现了京蒙协作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文化周的帷幕缓缓落下,但留在京城记忆里的,不只是奶食的醇香、刺绣的精美,更是一个民族地区以“两区一窗口”建设服务国家战略的担当。从创建示范盟到打造样板区,从守护北疆安宁到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民族故事,兴安盟怀着“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处处争先创优”的进取心,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壮阔征程中,谱写着激昂奋进的新时代赞歌。

品尝科右前旗火德苏奶食品

  这场跨越千里的文化对话,见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更昭示着:当各民族紧密团结,如同石榴籽般紧紧相依,定能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百花园中最为绚丽的中国画卷。(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律丙娟)

编辑:李丹丹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