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要闻

五角枫银器:一刀一錾锻造北疆文化之美

  初夏,五角枫树开出绚烂的黄花,兴安盟科右中旗的美景如诗如画。科右中旗五角枫银器制作有限公司的兴安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角枫银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包晓辉每日精心制作银器,那清脆的叮咚声,仿佛在诉说着银器的故事,引得游客们纷纷驻足观看并购买,感受这独特的匠心独运。

  记者走进这里,银杯、银碗、银盘和银摆件摆满货架,一件件银器造型大方淳朴,细节精巧细致,色彩纹样古雅,处处彰显着鲜明的草原文化风格。店内还摆放着许多造型精美的蒙古族银饰,其上雕琢着各种云纹、动物、龙凤以及花卉等图案,这些商品都是由包晓辉设计并带着工人打造的。

  锤型、焊接、打磨、锤纹、錾刻、抛光、清洗……一个小小银盘需要通过十几道工序的千锤百炼,方能成“器”。而这些繁杂过程中,包晓辉始终坚持用纯手工制作,这也是她的作品赢得消费者喜爱的核心所在。

  叮、叮、叮……店内不时响起锻造银器发出的锤子与银器碰撞声,这样的声音已经伴包晓辉31年。这是锤子与银器的对话,是时间与技艺的协奏。在她心中,敲打在银器上的每一锤,都是一份坚守,更是她传承非遗的见证。

  或许源于一份热爱,又或许出于一种情结,年仅19岁的包晓辉踏入银器加工作坊成为学徒。从打杂起步,到熟练掌握打磨、塑形、绘图等工艺,她如同未经雕琢的璞玉,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不断摸索。随着技艺提升,她将心中的美感融入创作,雕琢出精美银器,也明晰了自己的银艺之路。

  她经常阅读北疆文化的书籍,尤其痴迷草原文化,长期研读相关书籍积累底蕴。凭借对草原文化的深刻理解,她在图样设计上独具匠心。走进她的工作室,80余把形状各异的錾刻刀整齐陈列,这些工具在她手中化作创作的“魔法棒”,将文化元素与设计灵感完美融合。其制品分为饰品类和生活用品类,如妇女头饰、手镯、银饰、酒具、马具等,不仅展现出高超的工艺水准,更体现出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应用场景十分广泛。

  在这些成品中,一套以哪吒乾坤圈为设计元素的手镯、戒指、项链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是包晓辉今年春天最新设计并制作的银首饰,以錾刻的手法将草原文化代表的祥云纹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龙纹刻在一起,深受消费者喜爱,成为了这个春天店内的销售爆款。

  包晓辉的每一件作品就这样美得不设限定,别出心裁。

  谈起做银器的初心,包晓辉娓娓道来,她说:“非遗技艺的灵魂在人,我们五角枫银器没有标准化的模式。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匠人的匠心和精神,这是我们坚守纯手工技艺的初心所在。我身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就有义务将老祖宗的技艺传承下去。”

  随着银器受到越来越多人喜爱,慕名向包晓辉拜师学艺的学徒络绎不绝。她始终秉持倾囊相授的态度,将多年积累的经验与精湛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辈。包晓辉相信,未来这些新生代匠人将以五角枫银器为载体,融入时代元素进行创新,打造出更多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的精品。而这些凝聚匠心的佳作,也必将助力五角枫银器走向更广阔的舞台,绽放璀璨光华。(兴安盟融媒体中心  图文/记者  伊秀秀)

编辑:萨其茹拉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