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乡村振兴

突泉县:乡村振兴有“蒜”计

  眼下正是春耕火热时期,走进突泉县太平乡五三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头“庭院紫皮蒜,百姓金饭碗”的醒目标语。各家庭院内的蒜农们翻地松土,开沟起垄,认真地将一颗颗饱满的蒜种整齐均匀地播撒进土沟,呈现一派春耕繁忙景象。

  近年来,五三村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升特色产业档次,打造紫皮蒜品牌,使五三村的紫皮蒜效益显著提高,成为家家户户的“致富蒜”。如今的五三村200多亩庭院地大约能产400万头大蒜,每亩地收入1万多元,农户人均增收5000元。

  突泉县种植大蒜历史悠久,紫皮蒜产业已推广到该县突泉镇、太平乡2个乡镇的24个村。2024年,突泉县大蒜种植面积达10000亩,产量7500吨,紫皮蒜真正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蒜盘”。  

  在突泉县金农农业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院内,工人们正忙着分拣、挑选优质蒜种,一颗颗饱满的蒜瓣经过严格筛选后被装筐,准备运往田间。作为国家级农牧业规范社,近年来,该合作社组建“企业专家+合作社能人+种蒜大户”为主体的大蒜产品服务队,实行社会化服务方式经营,为种蒜农户提供农技指导、代耕代种、统收统销等服务助力产业发展。

  在突泉大蒜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农技推广部门功不可没。2024年,兴安盟农牧技术推广中心结合兴安盟耕地土壤实际,以突泉县太平乡五三村为主,开展大田、园田紫皮蒜种植试验,通过“次氯酸浸种+黑膜+土壤消毒、次氯酸浸种+黑膜、浸种无膜、常规栽培”四种模式种植紫皮蒜。最终发现浸种加覆膜的模式产量最高,该试验突破了重茬迎茬种植减产且品质下降、前茬玉米农田药害严重影响大蒜种植等制约大蒜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广大蒜农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和提质增效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今年,兴安盟农牧技术推广部门还结合自治区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创建工作,在突泉县创建大蒜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1000亩,引进了一批新材料、新技术、新机具,为组装、配套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增产增效技术模式开展储备,力争亩产高于周边区域平均水平5%以上,实现示范区节本增效5%以上。

  小蒜头做成了大产业。眼下,突泉县积极探索高效种植模式,推行“紫皮蒜+秋白菜”接替种植模式,实现“一年两茬田、两茬三收钱”,按照集中连片、提质增效的发展思路,逐步推进紫皮蒜种植向大田延伸,带动周边1000多户农民发展紫皮蒜种植,人均增收540元以上。突泉县“溪柳紫皮蒜”也先后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中国气候好产品等多项荣誉,成为名副其实的特色品牌。凭借卓越的品质和良好的口碑,突泉大蒜畅销全国各地,深受消费者青睐。(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也   通讯员   王娜)

编辑:萨其茹拉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