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在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镇的水稻种植区,一幅充满科技感的春耕画卷正徐徐铺展。天空中,一架架无人机有序穿梭飞行,它们并非承担常规的航拍或植保任务,而是装载着嫩绿的水稻秧苗,精准地降落在稻田边,为水稻插秧按下了“加速键”。这一创新的生产方式,不仅让插秧效率大幅提升,更体现了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

在好力保镇先锋村,一架无人机精准悬停在田埂,机械手迅速将秧苗转运至插秧机,整套操作如行云流水一般。水稻种植大户李志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你瞧瞧这配合,比我们这些老把式干活还利落!”
李志国告诉记者,以前运送秧苗,全靠人工肩挑背扛,一天下来,运不了多少秧苗,还压坏不少秧苗,田埂也常常被踩塌。现在有了无人机帮忙,同样的工作量,时间缩短了一大半。这些“空中快递员”运输特别平稳,秧苗几乎零损伤,成活率也提高了,丰收的希望更大了。
好力保镇是兴安盟大米的核心产区,今年水稻种植面积达12.7万亩,插秧任务重。为提高春耕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当地政府积极引导农户引入无人机运苗技术。这些经过专门改装的无人机,配备了先进的定位系统和载重设备,一次能吊运10至12盘秧苗,每天可完成近100亩地的插秧运苗任务。而且,它们能够突破田埂、沟渠的限制,在复杂地形的稻田里自由作业。

无人机的应用不止于运苗。在病虫害防治和施肥环节,它们同样表现出色。通过预设航线,无人机能够均匀地喷洒农药与肥料,实现精准作业。这种方式,不仅避免了人工操作时可能出现的遗漏与浪费,还降低了种植成本,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据了解,为推动这一技术落地,好力保镇政府积极协调上级农业部门,争取技术支持与补贴政策,鼓励种植户采用无人机等新型农机设备,推动农业生产向智能化、现代化迈进。同时,还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户进行操作指导,确保农户熟练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为水稻丰收注入强劲动能。(兴安盟融媒体中心实习记者 张欣媛 通讯员 赵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