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幸福长 籽籽同心绘新卷
——突泉县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侧记
一条条村组公路四通八达,一座座农家院落干净整洁,一所所美丽校园书声琅琅,一个个产业生机勃发……
这是一片团结奋进的沃土,这是一个守望相助的大家庭。

近年来,兴安盟突泉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为抓手,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创新工作机制,高位推进、持续用力,绘制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美丽画卷。29万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正绽放出绚丽夺目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互嵌共融,架起民族连心桥
在内蒙古自治区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现场会上,突泉县突泉镇柳河村的“柳河互嵌模式”获得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认可。该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推动各民族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社会治理等领域深度互嵌,搭建起民族团结的连心桥。

去年以来,突泉县推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个一”群众工作法,每季度开展特色主题活动。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组织优秀大中小学生赴北京、长春、广西等地开展青少年研学活动120次,让各族青少年在共学、共思、共悟中增进民族团结。深入开展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揭阳市揭西县建立高质量发展伙伴城市战略合作关系;与赤峰市红山区、敖汉旗及通辽市库伦旗签订跨区域促进民族团结协作框架协议。总结推出“133”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模式、“柳河互嵌模式”,县内48个村与毗邻旗县(市、区)联创共建友好村,188个村互嵌共融成为共建村。深入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打造“同心互嵌”共创之旅、“山水福地”幸福之旅等5条旅游线路。
文化共享,绘就团结同心圆
每到夜幕降临,突泉县乌兰牧骑的排练厅内,都会传来一阵阵悠扬的马头琴声。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突泉县乌兰牧骑创办“石榴籽马头琴公益课堂”,乌兰牧骑队员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细致的实例讲解、示范演奏,帮助热爱马头琴的社区居民掌握演奏技巧,提升音乐素养。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突泉县在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上持续发力。走进兴安盟首家数字文化沉浸式体验馆——“醴泉故事 突泉手创”突泉县民俗非遗体验馆,农耕器具、民俗展品一应俱全,一个个老物件、一段段旧时光情景再现,尽展民俗非遗的独特魅力。截至目前,突泉县被列入非遗保护名录的项目共有41项,其中自治区级保护名录4项、盟级保护名录21项。

此外,突泉县还依托“小石榴籽”社团,开展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教助学等实践活动200余场次,参与青少年达4万余人次,推动各族学生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各类基层文明创建活动也硕果累累。2017年,突泉县荣获“自治区文明城市”,并连续三次通过自治区文明城市复查验收。截至目前,突泉县共创建四级文明村镇135个、文明单位91家。
民生共惠,用心浇筑幸福花
多年来,突泉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财政支出的75%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教育方面,突泉县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惠民政策,持续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建幼儿园5所、改善26所学校办学条件、招聘教师443名,高考总成绩、本科上线率连续位居全盟同类学校之首。

在医疗方面,突泉县打造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中医医院新址,获评自治区第一批健康促进县,被国务院评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地区”。
在养老方面,突泉县推进基层养老服务阵地建设,完成8个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64个村级养老服务站建设,改造提升17个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组建203个“养共体”互助小组,致力解决老年人所急所需。在就业方面,突泉县积极开展群众就业技能培训,积极培育劳务经济,打造“突泉焊工”“突泉家政”等劳务品牌,城镇新增就业4555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绿色发展,谱写时代新篇章
立夏刚过,突泉县东风林场600余亩文冠果树已开枝散叶,静待硕果累累的丰收盛景。近年来,突泉县把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工作中,围绕特色农业、生态建设、休闲旅游等打造现代产业高地,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中不断凸显民族团结进步成效。
突泉县创新提出“2332”生态治理理念,累计实施“三北”防护林、新一轮退耕还林、退化林分修复、自治区植被恢复等28个林业重点项目;推进“万亩文冠果+万亩湿地保护+万亩中草药”永繁、靠山一体化生态治理重点区域项目。2024年,突泉县还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区,实现了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区零的突破。

休闲旅游是农村产业融合的重点产业。2025年,突泉县将继续深入挖掘“一山两湖两园四馆一主题公园”旅游资源,积极融入“歌游内蒙古”品牌建设,聚焦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全力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实现景区业态创新升级,构建“农文旅商智”融合发展新局面,全年力争接待游客量突破1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以上。
2021年以来,突泉县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307万元,并将其全部投入到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环境卫生整治中,共涉及9个乡镇145个村,10万余人从中受益。
善治共安,奏响和谐主旋律
走进突泉县东杜尔基镇明星村的“明星·家”主题积分超市,货架上摆满了日常生活用品。与普通超市不同的是,这里的商品并非用钱购买,而是要用积分兑换。群众可以通过参与村里的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等活动获得相应的积分,用积分兑换自己所需的物品。
突泉县把民族事务纳入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推动“党建+网格”管理模式,形成“一张网聚力,同心格共治”的局面。探索推广司法所、公安派出所、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人民法庭“四所一庭”协作联动机制,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工作法,推行“积分制+志愿服务”治理模式,激活民族事务治理新动能。

突泉县全面推行信访代办制度,创新“1+6+N”工作法,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信访不上行”目标,2023年成功创建国家信访工作示范县。突泉县积极探索构建数字乡村治理体系,开展各类矛盾纠纷排查、收集各族群众建议诉求,实现民族事务治理“耳聪目明”。
石榴花开幸福长,籽籽同心绘新卷。今日的突泉县,一组组增收致富数据不断刷新,一幅幅村美人和画卷徐徐展开,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共同书写着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壮美篇章。(作者:曾令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