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到党群服务中心来得少,现在改造升级后,活动多、办事快,大伙都爱往这儿跑!”科右中旗罕乌拉社区居民李建国的一句话,道出了兴安盟众多群众的心声。
今年以来,兴安盟聚焦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实化与服务升级,创新实施“场所常用、服务常抓、活动常办、群众常来”的“四常”行动,基层小阵地逐渐成为凝聚民心的“幸福强磁场”,在兴安大地上激荡起基层治理的澎湃活力。

日前,走进突泉县利民社区,悠扬的音乐中,加入太极拳协会的居民们动作行云流水,一招一式尽显风采。“社区活动室改造以后,环境变好了,设备也齐全了,我们经常来这里锻炼。”居民张塞波满脸笑意。
在“场所常用”上,兴安盟下足“绣花功夫”,开展党群服务中心活动阵地建设“回头看”,对15个未达标场所实施“一地一策”改造升级。根据群众需求,构建“1+N”服务矩阵,以1793个标准化便民功能区为枢纽,延伸打造319个“红蜂驿站”“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等微阵地,形成“15分钟便民服务圈”全域覆盖。
在扎赉特旗好力保镇五家子村党群服务中心,村民孙晓明轻松完成取暖费退费核对业务。以往要跑物业公司的事,如今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一站式”办理。
兴安盟以“服务常抓”传递民生温度,精简虚牌、优化服务清单,推行“一窗受理+线上办理”服务模式,让群众办事更便捷。推行网格员“常态化走访+精准化服务”,设立1100余个“党员先锋岗”,联动相关部门提供就业指导、法律援助等精细化服务。通过常态化满意度调查,精准对接需求。截至目前,已累计服务群众7.6万余人次,解决民生难题1.6万余件。

文艺表演精彩纷呈,手工饰品质优价廉,健康义诊专业暖心,专属于小朋友的“跳蚤”市场童趣满满……在乌兰浩特市胜利街党群服务中心大院里,“石榴籽”邻里文化大集迅速圈粉,居民们纷纷点赞:“现在赶集不光能买东西,还能享受各种服务,太接地气了!”
兴安盟通过“活动常办”架起党群连心桥,构建“教育+文化+惠民”多元活动体系,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各类活动9871场次,覆盖群众140.8万人次。同步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健康义诊等惠民项目,培育“邻里文化节”等特色品牌,使党群服务中心成为群众“想来、爱来、常来”的文化磁场。
3月底,科右前旗额尔格图镇扎格斯台嘎查迎来第一季度积分统计,“评分小组”走家串户检查庭院环境等情况并打分,积分可兑换成卡用于超市、药店消费。两年来,“村规民约+基层治理”积分制成效显著,越来越多村民主动参与,基层治理从“村里事”变为“自家事”。
“群众常来”靠的是自治活力。兴安盟创新“板凳议事会”“积分超市”等自治机制,引导群众通过议事协商机制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319件。将志愿服务、环境整治等纳入积分管理,形成“群众提议—民主决议—合力落实”的治理闭环,激活基层自治 “一池春水”。
从阵地升级到服务提质,从活动惠民到自治聚力,兴安盟以“四常”行动为笔,在基层治理画卷上挥毫泼墨。民生难题在一次次服务中化解,党群距离在一场场活动中拉近,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正涌动着蓬勃生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触摸到实实在在的幸福。(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