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要闻

户均增收3万!兴安盟“五个一”工作法激活共富新动能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5月17日,记者走进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高根营子高标准设施农业园区的大棚,饱满圆润的西瓜长势喜人,村民张云秀与工友正在搭建支架。“守着家门口就能务工,年收入4万多,日子越过越红火。”张云秀露出朴实的笑容。而她仅是兴安盟各族群众携手奋进的一个缩影。

设施农业大棚内绿意盎然

  近年来,兴安盟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创新实施“五个一”群众工作法,在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探索出特色路径,奏响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强音。

  以产业振兴为抓手,兴安盟在全盟851个嘎查村创新组建了合作社和经营主体,构建起“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高根营子嘎查的蜕变,正是这一发展模式的典型缩影。将智慧农业与农旅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出现代产业园区,不仅为村集体带来了每年300余万元的收入,更带动了130余户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实现户均增收3万元。这种“造血式”发展模式,让传统农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各族群众在共同劳动中情谊愈发深厚。

致富带头人活跃在田间地头

  “百姓致富渠道拓宽了,心也紧紧团结在一起了。”乌兰哈达镇统战委员仲晋浩的一番话,道出了乡村的发展变化。全盟通过实施“晓景计划”,培育出800余名乡村带头人,形成了“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蓬勃局面,累计带动4.18万户农牧民增收致富。在庭院经济示范村创建、就业技能培训等320场活动中,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彼此学习,真正实现富了口袋温暖了心田。

种植户查看西瓜长势

  着眼于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兴安盟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发展路径。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推行以工代赈政策,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借助京蒙协作的强劲东风,深入开展产业、教育、医疗等全方位合作,构建起多层次的互嵌式发展模式。2024年,全盟打造106个庭院经济示范村,惠及2.8万户家庭,各族群众在共建共享中走向共同现代化。

  从设施农业大棚里忙碌的身影,到乡村振兴道路上并肩前行的脚步,兴安盟用实践证明:当发展成果转化为增进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当奋斗历程升华为心灵相通的情感桥梁,民族团结之花必将在共同富裕的沃土上绚丽绽放。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正以昂扬的姿态,书写着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壮美华章。(兴安盟融媒体中心 文字/记者 律丙娟 通讯员 丽英 图片/兴安盟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丹丹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