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职”通车
——兴安盟160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助力群众就近就业
在兴安盟,一种以“家”为半径的温暖变革正在悄然发生。160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如同毛细血管般延伸至兴安盟的社区街巷、乡镇村屯,将政策、岗位和技能精准输送到群众身边。
这里没有繁琐的流程和遥远的等待,只有“推门可见、触手可及”的就业帮扶。当就业服务从“窗口”走进“心口”,兴安盟正以基层服务阵地重构就业生态,用“零距离”的温暖实践回答“如何让民生答卷写满稳稳的幸福”。


精准高效让就业“活起来”
在兴安盟,一个个家门口的暖心就业服务站,如同一座座桥梁,连接在求职者与企业之间,成功打通了就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全盟的就业工作带来了全新景象。
“以前找工作可麻烦了,要跑老远的招聘会,还得天天刷招聘网站,现在家门口就有服务站,真是太方便了!”科右前旗兴科社区居民王斯琴开心地说。

居民找工作不仅不用多跑路,而且工作岗位“保真”,如今,像这样的就业服务站兴安盟已经建设了160家,提供就业创业服务5983人次,不仅成为群众家门口就业的“信息库”,还有力提升了兴安盟城乡公共就业服务的便捷度和可及性。
“每天都有求职者到这儿寻找工作机会,我们会采集他们曾从事哪些工作、就业意向等信息,再根据企业用工需求进行匹配,有适合的工作岗位会打电话通知。”扎赉特旗巴彦高勒镇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负责人辛海艳说。兴安盟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依托基层网格化管理,集政策咨询、岗位推荐、技能培训、创业指导、权益保障于一体,无论是应往届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失业人员,还是灵活就业群体,都能在这里找到量身定制的就业方案。

“服务站的核心优势在于精准,通过大数据平台,服务站动态采集辖区居民就业需求,并与企业岗位信息库实时匹配。”兴安盟人力资源和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马媛媛介绍说。同时,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还会定期举办“小而精的专场招聘会”“直播带岗”等活动,更加精准地摸排就业需求、筹集就业岗位、匹配供需两端,让群众和企业在家门口就能一站“职”达、双向奔赴。
业务下沉让服务“暖起来”
“不用跨城跑,社区就能办灵活就业社保补贴业务,省时又省力。”乌兰浩特市市民黄晶晶的点赞,见证着服务下沉的民生温度。
依托社区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乌兰浩特市把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等高频业务下沉至全市55个社区,实行“一对一”就业服务,把公共就业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

在兴安盟,基层服务的力量正不断彰显。2024年以来,全盟各级人社部门依托社区民生志愿者、公益性岗位为基层补充人员力量,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向基层延伸,使就业服务从“政府大楼”走向“街头巷尾”,构建起触手可及的服务网络。以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为核心阵地,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兴安盟推出一系列硬核举措,加快形成部门贯通、业务联通、数据融通的基层就业服务新格局,只为让求职者享受更便捷、更高效的就业服务,使“就业服务零距离”真正从愿景变为现实。

公共就业服务下沉基层是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按照兴安盟就业促进行动要求,全盟计划打造就业服务站200个,优化升级21个,并根据企业和群众就业服务需求,依托商圈、工业园、创业园、零工市场、工会驿站等场所打造针对不同人员、不同服务场景的多样化就业服务站,持续优化公共就业服务,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拓宽渠道让收入“多起来”
清晨,白桦林还笼罩着薄雾,阿尔山市林海街道兴林社区居民张晓敏已在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里忙碌起来。在她灵巧的指尖下,粗糙的桦树皮正蜕变成精美画作,这是她过去难以想象的“指尖经济”。
“每天下午来这里和大家一起做手工艺品,说说笑笑地就把钱挣了!”张晓敏手持半成品的白桦树皮画介绍说,“过去这些手艺藏在深山无人识,现在街道不仅提供专业场地,还教会我们直播带货,让不少人都有了一份稳定收入。”

这些手工艺品通过阿尔山市兴林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牵线搭桥”解决了辖区群众的就业难题。服务站整合非遗传承人、手工艺爱好者资源,构建“技艺传承+产品研发+电商销售”全链条模式。经过“传承授课、创新研发、线上销售”,让非遗手工艺品打开市场。目前,已吸纳40余名居民就业,带动30余户家庭参与,助力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众实现“指尖增收”。
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并非“单兵作战”,作为新的就业载体,它是政府、企业、社区、社会组织协同发力的成果。通过整合资源,服务站推出多项创新举措,充分发挥零工驿站、企业用工管家、技能提升加油站、创业指导孵化器等职能作用,让劳动者提高劳动力资源市场竞争力,实现多渠道就业增收。

建在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生动诠释了就地就近提供就业帮扶服务的精髓:通过搭建就业桥梁,让劳动者找工作不犯愁,让用人单位招工不犯难;通过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沉基层,让服务触角“靠得近”群众需求;通过技能培训,让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实现稳步增收……如此贴心友好的综合性措施是对用心用力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切实践行,也彰显了加强基层就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担当和成效。
在兴安盟,这些“小而美”的服务站点早已超越物理空间的意义,成为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传统与创新的交汇点。当“最后一公里”变成“最暖一公里”,当“民生痛点”化为“幸福支点”,书写的不仅是就业服务的升级样本,更是在家门口拔节生长的幸福生活。(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武跟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