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要注意给作物追肥,合理追肥不仅能为作物补充养分,还能改善土壤结构,给后续生长打下良好基础。”近日,在寿光农控·兴安农垦|兴安盟现代农业共富产业园内,技术员张永强一边指导工人对大棚内的黄瓜、螺丝椒等作物进行田间管理,一边说道。这片规划占地3000亩的现代农业园区,正以“寿光标准”重塑兴安盟设施农业的产业格局,成为兴安农垦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化产业集群的生动写照。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兴安农垦近年来深入践行“全产业链谋划、全要素链投入、全价值链倍增”理念,围绕“两米两牛、土地+、现代果蔬、文旅”七大主导产业,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奏响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全产业链谋篇布局 奏响农业发展强音
在兴安农垦公主陵农牧有限公司食品加工园区内,一场关于鲜食玉米种植的热烈讨论正在进行。“今年,场里鲜食玉米种植总面积达1000亩,已在5月初完成覆膜种植。”“场里还与额尔格图镇达成深度合作,成功签订50万穗鲜食玉米代加工协议。”……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道出了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势头。

过去,兴安农垦主要以传统种植业、养殖业为主,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为打破发展困局,公主陵牧场于2018年成立食品加工园区,并持续开展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如今,园区新增全自动切头去尾机、全自动包装机等先进设备,日加工量从4万穗提升8万至10万穗,带动80人至100人就业。公主陵牧场总农艺师林立志介绍:“下一步,我们还将延伸玉米产业链,开发玉米须茶、玉米汁、玉米糊等新产品,释放玉米的更大价值。”
品牌营销与模式创新 擦亮特色农业品牌
鲜食玉米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兴安农垦在“兴安盟大米”品牌营销上精准发力。近年来,兴安盟大米公司创新实施“三化赋能产业”模式,以链主企业平台化为核心支撑、三产融合一体化为发展路径、联盟单位协作化为联动机制,着力打造区域性农产品销售平台公司,推动大米产业实现从田间种植到餐桌消费的全链条升级,“兴安盟大米”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262.87亿元,品牌影响力持续攀升。目前,“兴安盟大米”市场订单量稳步增长,销售网络已覆盖呼和浩特、北京、广州等城市,“兴安味道”香飘全国。

走进位于呼和马场的寿光农控·兴安农垦|兴安盟现代农业共富产业园,大棚内黄瓜、西红柿、羊角蜜等果蔬长势喜人。“大棚里的所有作物种子、种植技术等都源自寿光,蔬菜产量、品质也完全达到寿光标准和要求。”园区项目负责人胡建华自豪地说。

该园区于2024年7月正式启动建设,目前已完成工程设计、“三通一平”工程和2栋试验棚建设。作为兴安农垦深化“寿光模式”改革的重要实践,产业园创新采用“国有企业+专业团队+农户(合作社)”运营模式,集“育、繁、研、推、供”等功能于一体,实现了蔬菜育苗种植、采摘分拣、预冷包装、物流配送的产业化转型升级,可带动300余人就业,预计年销售收入达9600万元,实现利润2400万元。
特色产业全链升级 推动农垦高质量发展
索伦牧场同样在项目建设中实现了华丽转身。作为兴安盟重要的小麦产区,索伦牧场依托万亩原粮基地,重新注册成立兴安盟索伦河谷兴垦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对原有面粉厂进行升级改造。引进先进设备、优化加工工艺后,“索伦河谷”系列面粉凭借筋道口感和浓郁麦香赢得市场青睐,2024年销售额超230万元。该场还在乌兰浩特市设立了经销处,实现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覆盖。

重大项目是产业发展的“强引擎”。兴安农垦坚持把做大经济总量作为首要任务,积极谋划和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通过落实“重大项目谋划”行动,坚持“全产业链谋划、全要素链投入、全价值链倍增”理念,走“产业、园区、项目”“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联动路径,围绕七大主导产业推动项目落地实施。兴安农垦现代农牧业产业园以呼和马场为核心,坚持“一场看农垦,微缩兴安盟”的发展定位,全力打造产业集聚高地;对标全区大型集约化、绿色化、数字化现代生态牛产业园,推动中禾恒瑞1.3万头牧场3000万元“智慧牧场”资金落地,朝着“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方向大步迈进。

从“田间地头”迈向“产业高地”,兴安农垦通过产业破局和项目引领,实现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兴安农垦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竞争力,在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奋力书写农垦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烨琳 律丙娟 通讯员 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