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海”到“花海”
——突泉县7.5万亩文冠果“让绿生金”
入夏时节,突泉县处处生机勃勃。从城区向东南行驶40余公里,便来到了突泉县太本林场。站在高处远望,满目新绿蔓延铺展,一派盎然景象。
时间回拨到40多年前,那时的太本林场植被稀疏,风沙严重侵蚀着周边农田,影响着群众的生产生活。
1971年,在国家加快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号召下,突泉县林业和草原局成立了太本林场,开启了治沙造林的漫漫征程。
太本林场地处沙土和碱土区域,地下水资源匮乏。针对这一现状,林场创新采用“灌木两行一带造林”“容器袋造林”等新技术、新方法,将林木成活率提升至90%以上。特别是引进文冠果树种后,生态治理的成效愈发显著。
“文冠果树耐干旱、抗风沙、根系发达,在山地、固定或半固定的沙区均能成长,甚至在裸露的岩石缝隙中也能生长发育、开花结果。”太本林场场长汪义有介绍道,“文冠果作为生态林、水土保持林、防风林,正在发挥独特作用。目前,太本林场文冠果的种植面积已达2.2万亩,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多赢。”
从发现文冠果树到种好文冠果树,再到开发文冠果的多重价值,突泉县在治理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路径。
走进突泉县东风林场的文冠果基地,文冠果茶、文冠果油等各式各样的产品琳琅满目。
“文冠果一般头年栽苗,第三年见花,第五年挂果率达95%以上。种植1亩文冠果,产出的叶茶、花茶、食用油等,在盛果期年总产值可达1.5万元以上,收益期超过百年。”突泉县众鑫林业投资经营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刘凤海介绍道。
五月采茶季,林间随处可见采茶工人忙碌的身影。“我家就在附近,农闲时没事就跟着一起采茶,一天能挣近200元,一个采茶期可以赚上3000元,活还不累,真不错。”采茶工姚春香开心地说。
为了让产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林投公司将农户组织起来,承担文冠果产业全链条的劳务工作。
采茶从5月中旬开始,平均每天采摘50斤左右的花蕾。新鲜采摘的文冠果花蕾经过杀青、摊晒、炒干等工序,6斤鲜茶才能制成1斤成品茶,市场价值更高。
以茶为“媒”,点叶成“金”。突泉县把文冠果树产业作为壮大林业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累计推广种植文冠果树7.5万亩,引进先进加工设备,拓展产品销售渠道,持续拉长文冠果树产业链条。
近年来,突泉县还深入挖掘文冠果林和文冠果花的观光体验、文化与健康价值,打造集生态旅游、产品加工、观光体验于一体、三产融合发展的文冠果产业发展新业态,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真正实现了从缤纷烂漫的“文冠花海”到硕果累累的“文冠丰收”。(作者:陈丽红 曾令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