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要闻

突泉县:特色产业有活力  乡村振兴增动能

  编者按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发展特色产业,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有助于地方经济发展。兴安盟突泉县因地制宜,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庭院产业、葡萄种植、香瓜栽植等,实现了特色产业发展,带动了乡村振兴。

  这里的香瓜比蜜甜

  初夏时节,瓜田飘香,硕果累累。兴安盟突泉县东杜尔基镇东泉村的香瓜迎来了丰收,在市场上走俏。小小的香瓜,拓宽了村民的致富路。

  走进突泉县东杜尔基镇东泉村,映入眼帘的是梯次排列的香瓜大棚。大棚内,一颗颗个大体圆的香瓜错落有致地挂在绿油油的瓜蔓上,散发出扑鼻的清香。

  种植户吴超正忙碌地穿梭于大棚间,精心采摘香瓜,准备发往外地。“今年的产量比往年都要好!现在我们采用嫁接秧苗,香瓜不易生病。我们使用的是农家肥,亩产精品瓜大约在1000斤左右。我这两栋冷棚差不多能赚4万多元。”吴超高兴地说。

  吴超种植香瓜已有十余年,是当地有名的“种植大户”。凭借多年的种植经验和精细化管理,她种出的香瓜口感清甜多汁、香气浓郁,深受市场欢迎。

  近年来,东杜尔基镇东泉村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和明星湖旅游度假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的香瓜产业,采用冷棚结合露天与庭院的多元化种植模式,推广绿色种植技术,不断壮大香瓜产业规模。2025年,全村香瓜大棚已发展到88栋,预计产值可达300余万元。

  “为助力东泉香瓜产业发展,镇政府还专门设计了专属LOGO、定制贴纸和包装袋,提升了我们东泉村香瓜品牌的知名度。”东杜尔基镇东泉村支委委员曾令新介绍道。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如今,香瓜已成为东泉村的特色产业,一幅“香瓜甜、瓜农富、村庄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作者:曾令刚)

  葡萄采摘解锁“紫”味浪漫

  眼下正值大田葡萄生长膨果时节,兴安盟突泉县六户镇和胜村采摘园的“紫翠香”葡萄却已提前上市。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颗粒饱满、色泽诱人,散发出阵阵醉人芳香。种植户解庆荣正忙着采摘葡萄、装箱称重,并将一筐筐新鲜葡萄运往市场。

  拥有一方庭院,闲时经营农家,忙时乐在其中。这是六户镇和胜村村民解庆荣如今的新生活。多年前,她利用自家小院开始经营采摘园。如今,在她的精心打理下,这里已然变成一个画意田园。“我家有两个葡萄大棚,6月1日就上市了,大家对这个葡萄都很喜爱,供不应求。这两栋棚一年能带来7万多块钱的收入。”解庆荣说。

  一串串沉甸甸、晶莹剔透的葡萄叠挂于藤蔓之上,宛如无数玛瑙宝石,令人垂涎欲滴。解庆荣家葡香四溢的采摘园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她家的葡萄特别甜,汁水也丰富。每年一到采摘季我就过来,而且是绿色无污染的,吃着放心,家里亲戚朋友也都特别喜欢吃。”游客朱宇航说道。

  然而,17年前的解庆荣对大棚种植几乎零经验。为了突破技术难关,她勤奋好学,边学边干,从棚内的土地平整、选苗、移栽、施用农家肥,再到修枝、治虫、疏果,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葡萄秧也从最初试种的几株,发展到了如今的1400多株。

  “最开始我在电视上看别人种葡萄挺好的,就买了几棵秧苗试着种了一下,没想到还挺成功。于是我就开始扩大种植规模,不断学习新技术,更新品种,葡萄越种越好。”解庆荣自豪地说。

  17年来,解庆荣一家在瓜果种植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大棚种植技术持续提升。如今,依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旅游采摘经济蓬勃发展,大棚种植的产出值越来越高,家庭收入也逐年增长。昔日的小温室大棚,如今真正变成了“聚宝盆”。(作者:张佳)

  芍药花串起增收产业链

  走进兴安盟突泉县六户镇兴泉村史艳春家的园田芍药地,一朵朵芍药花竞相绽放,微风拂过,成片的芍药随风摇曳,香气四溢。芍药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开时节散发出独特的芳香,素有“牡丹之下,万花之上”的美誉。

  史艳春介绍,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她种植的这片芍药不仅成活率高,而且经济效益十分可观。“2023年我种了1亩芍药,今年是第三年,每年收籽大约50斤左右,能卖1000多元。这几年中药材价格较好,起根时一亩地可以卖到15000多元。”她说道。

  近年来,突泉县六户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推动特色农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目前,全镇已发展芍药、银杏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近6000亩,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也带动了农旅经济的快速发展。

  据了解,六户镇制定了“牛、药、松、榛、草、菌”六大产业发展思路,以庭院经济和林下经济为抓手,努力实现“山上有水、山下有林、林下有药菌、院院有产业、园园有收益”的发展目标。通过打造品牌、建设基地,进一步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上,特色产业之花将不断绽放,结出更加丰硕的乡村振兴之果,让村民的生活如芍药般绚丽芬芳,甜入心坎。(作者:曾令刚)

  紫皮蒜种植绘就增收新图景

  曾经传统的农家小院,如今已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聚宝盆”。今年,兴安盟突泉县太平乡庭院经济正以蓬勃之势,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走进太平乡赛银花村,连片的紫皮蒜在阳光下舒展着叶片,蒜香弥漫在村落的每一个角落。村民刘立文正在给蒜苗浇水,说起庭院种植,他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我这小院子有八分地,以前种大葱效益也不错。现在村里推广紫皮蒜,一年下来收入也不少,我家的小院能出一万多头蒜。第二茬再种点芥菜,这小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作为村里重点发展的庭院经济作物,紫皮蒜凭借其辛辣浓郁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在市场上备受青睐。2025年,赛银花村在村“两委”带领下,精选优质紫皮蒜品种,发动农户利用庭院闲置土地进行种植。

  “今年全村共有89户种植紫皮蒜,超过去年种植户数的一半。紫皮蒜收获后,老百姓也可以根据自家需求种植秋白菜或者芥菜,能大大增加家庭收入。” 太平乡赛银花村驻村第一书记谢春生介绍道,“下一步,我们村将继续推进冷棚种植,目前已统计有135户群众有意愿建设冷棚,真正把庭院这篇‘大文章’做活做好。”

  不远处的五星村,红干椒种植也呈现出另一番红火景象。村民刘玉辉的院子今年有了新变化。他说:“以前园子里都是老办法种些西红柿、茄子、豆角之类的。今年村里统一搭建大棚种植红干椒,经济效益肯定比原来高多了。”

  依托当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气候优势,五星村将红干椒作为庭院经济的主导产业。绿油油的辣椒苗,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了致富的“香饽饽”,不仅带动了群众增收,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蓄了强劲动能。

  “2025年,我们五星村推行庭院经济冷棚种植模式。今年村里共申请了160个冷棚,现已建成130个,裸地种植的也有50户左右。”太平乡五星村党支部书记刘玉丰说。

  只要地不闲,农民致富增收的机会就越大。太平乡庭院经济的蓬勃发展,让农家小院变身“聚宝盆”。截至目前,全乡庭院裸地种植户共计962户,涉及面积741亩。其中,大蒜种植818户,面积达676.25亩;红干椒种植63户,面积39.65亩;香瓜种植81户,面积25.1亩。太平乡将持续以农户增收为目标,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推动庭院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动力。(作者:张梦迪)

  牧草“生金”农牧业增效

  时下,兴安盟突泉县牧草迎来播种季,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村民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在突泉县团结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紫花苜蓿种植基地,工人正抢抓农时,大规模种植紫花苜蓿。随着条播机的穿梭,一块块、一片片的紫花苜蓿田,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耕作画卷。

  “我们合成作社今年共种植了960亩紫花苜蓿,全程采用机械化播种,四名司机轮流作业,预计一天半就能完成全部播种任务。”团结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牧草种植负责人张朋介绍道,“用苜蓿草喂养牛羊,无需添加其他饲料,只需搭配少量玉米秸秆即可。在一个育肥周期内,平均每头牛可增重300公斤左右,而且饲养方式更加环保卫生。我们合作社的80多头牛,自己种植的苜蓿草就完全够用,每年还能节省饲料成本10万元以上。除了满足自身需求,剩余的苜蓿草还销售到周边的奶牛场和大型合作社,每亩地收入可达3000元以上。”

  团结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每年流转当地村屯耕地约900亩,累计吸纳就业人数达200余人次,年支付务工费用超过10万元。“我家就住在这附近,我负责操作条播机进行播种作业,每天工作6小时,能挣300多元,活也不累。”太平乡村民刁哲栋说道。

  近年来,突泉县紧紧围绕优化产业布局、构建良种繁育体系、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打造县域品牌等重点任务,推动饲草产业提质增效,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地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县充分利用山边地、低产田、撂荒地等土地资源,发展青贮玉米种植10万亩、燕麦草0.5万亩、羊草3万亩、苜蓿草3.5万亩,年饲草供应能力达到65万吨。

  “我县于2024年正式启动了一条集饲草加工、流通配送于一体的多元化饲草生产线,计划于2025年10月正式投入运营。届时,饲草配送能力将达到2000吨。”突泉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办主任张晓明表示。

  如今的突泉县,正在掀起一场“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绿色发展”的新热潮,构建起农户长效增收致富的新机制。群众幸福生活的光明前景已然可期。(作者:王昊宇)

  庭院里的“雁”色生香

  在兴安盟突泉县水泉镇,农家院落里此起彼伏的“嘎嘎”声,奏响了乡村振兴的新乐章。近年来,水泉镇立足本地实际,积极探索特色养殖发展路径,将美洲雁养殖与庭院经济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小庭院、大经济”的富民增收新路。

  走进水泉镇兴胜村村民董长义的院内,木栅栏围成的圈舍里,一群毛色鲜亮的美洲雁正在悠闲踱步。董长义手持饲料桶穿梭其间,一边往食槽添料,一边清扫圈舍,动作娴熟。“我从2021年开始养美洲雁,村里补贴后每只才两块钱,比市场价便宜不少。等到十一月份就可以出售了,每年能增收四五千块钱。”董长义说。

  在兴胜村,像董长义这样通过养殖美洲雁实现增收的农户不在少数。今年,兴胜村共发放美洲雁雏4180只,带动85户村民参与养殖,其中脱贫户和监测户达64户。

  在村民刘艳伟家的院子里,50只美洲雁正在棚舍中啄食、休憩,为小院增添了勃勃生机。“我们从村部领了50只美洲雁,只要细心饲养,每只能长到八九斤左右。”刘艳伟边喂食边介绍,“按照目前市场价,母雁每只可卖50元左右,公雁则能卖到七八十元,一年下来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水泉镇水泉村党支部书记韦福介绍,自2021年起,村里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引导农户利用家庭院落开展美洲雁养殖。今年已发放美洲雁雏5580只,覆盖131户,其中脱贫户、监测户46户,预计户均可增收1500元以上。

  为降低养殖风险、拓宽群众家门口的致富渠道,水泉镇采用“党组织+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统一提供雁雏、统一保底回收,并安排养殖技术人员深入各村,提供全周期跟踪服务。这不仅保障了美洲雁的品质,也让农户在家门口就能掌握科学养殖技术,真正实现了产业发展与技能提升的双赢。

  在产品推广销售方面,水泉镇注册了商标品牌“臻醴”,推出了白条雁(公雁)、雁蛋、泥腌雁蛋等多种产品,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做足做好“土特产”文章,切实推进“一村一品,一镇多业”的产业发展格局。

  同时,依托京蒙协作搭建帮扶平台,联合“打包兴安”蒙特汇(内蒙古)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进行批量外销,并引入网红直播带货,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构建起“线上+线下”的立体销售网络,实现美洲雁产品从庭院到市场的高效流通。

  今年,水泉镇共有13个村、923户参与美洲雁养殖,预计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从兴胜村到水泉村,小小庭院正逐步转变为生产车间,让美洲雁养殖成为农户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

  水泉镇将继续做大做强庭院经济,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使庭院经济真正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作者:王晓洁)

编辑:李丹丹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