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要闻

家门口就业增收!突泉县以工代赈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晨曦微露,兴安盟突泉县宝石镇宝合村的田野间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在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支持下,村民正忙碌于小流域治理工程现场,填筑碎石、砌筑护坡、清淤河道……一个个身影、一张张笑脸写满希望。

填筑碎石

  今年,突泉县紧抓以工代赈政策机遇,聚焦群众就业和乡村基础设施提升,积极谋划实施10个以工代赈类项目,涵盖小流域治理、道路硬化等民生工程,累计争取资金3500万元,预计带动当地群众就业600余人,发放劳务报酬超1080万元。其中,宝合村小流域治理项目投入以工代赈资金200万元,建设单侧护坡、河道清淤各1600米,硬化街巷道路1480米,预计带动37人就业,发放劳务报酬60.39万元,并新增公益岗位1个,实现“工程建设”与“群众受益”的有机统一。

  项目启动前,宝合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广泛动员群众参与,优先吸纳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脱贫人口及防返贫监测对象等重点群体就业。村民张海文有着十余年建筑工作经验,得知村里要实施项目后第一时间报名。“现在已经赚了5000多元,在家门口干活既能照顾家庭又能挣钱,真好!”张海文笑着说道。

  为确保以工代赈政策落地见效,突泉县组织召开“党建引领以工代赈实施流程培训会议”,强化基层干部政策理解力和执行力。同时,创新推行“党支部+合作社+村民”模式,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村级劳务合作社,实现从“单打独斗”向“集体作战”转变,推动形成“支部有作为、党员起作用、集体增收入、百姓得实惠”的多方共赢格局。

  在水泉镇水泉村,另一条以工代赈道路硬化项目也在如火如荼推进中。依托本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施工队,目前已吸纳50名村民参与务工,项目预计8月完工,将发放劳务报酬86万元以上。

道路硬化

  “先有群众、后有项目。”这是突泉县以工代赈工作的鲜明导向。全县各乡镇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通过入户走访、村民代表大会、微信群宣传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同步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激发内生动力。

  突泉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股以工代赈负责人刘元昊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发挥党建引领优势,围绕国家和自治区最新政策导向,高质量做好项目谋划储备,确保项目‘随时可申报、下达即开工’,不断释放以工代赈政策红利,真正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持续增收。”

  以工代赈,不仅是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工程,更是广大农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发展成果的生动实践。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勤劳的身影正在绘就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作者:曾令刚)

编辑:李丹丹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