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剪纸艺术家张庆芝以刀为笔、以纸为卷,将北疆风土人情与红色文化镌刻成艺术符号。作为兴安盟非遗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用三十余载光阴,让古老剪纸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

今年3月,乌兰浩特市文化馆内,张庆芝围绕兴安盟各旗县市特色景点与传统文化创作,讲述多彩兴安故事。“小时候母亲坐炕头剪窗花,贴在窗户上时屋子都亮堂了。”她从偷学母亲剪纸起步,与这门技艺结下不解之缘。在“北疆文化 匠心独运”非遗剪纸展上,17米长的《情满兴安》剪纸长卷震撼全场。这幅耗时一年的作品以阳剪与阴剪技法交织,呈现阿尔山天池、科尔沁草原、乌兰牧骑宫等图景,更将“与山盟、与水盟、与兴安盟”的文旅宣言融入作品。

在文化馆剪纸课堂,张庆芝针对不同学员耐心示范运剪技巧。她创新“口传心授+实践创作”模式,带领学员从构图到成品全流程创作,将兴趣小组从9人扩展为23人的传承队伍。学员周友杭说:“她教我们把对家乡的热爱化作剪刀下的纹路,这比技法更珍贵。”

“剪纸要用刀尖讲述生活故事。”张庆芝创新“分层镂刻+立体拼贴”技法,让传统剪纸从平面装饰变为叙事载体。观众轻触《情满兴安》长卷纹理,便能感受历史脉动。从社区活动室到高校思政课堂,她将剪纸与时代结合,在兴安职业技术大学指导教师创作“北疆文化”系列,在红色旅游季带领游客剪出五角星、蒙古马,让非遗成为文旅融合新名片。“传承要守正创新,让年轻人主动拥抱传统。”张庆芝深情地说。




三十余载剪纸生涯,张庆芝从模仿到创作,从锤炼技法到形成风格,作品浸润鲜明地方特色。2024年,她获评乌兰浩特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更坚定传承决心。“每张剪纸都是时间的标本,要让它们永远鲜活。”镌刻在红纸上的北疆文化,正通过她的剪刀,在新时代续写新篇。(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都兰 谭嘉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