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水南调 引绰济辽
——引绰济辽工程全线试通水剪影

当绰尔河的清流穿越391.036公里山川,引绰济辽工程,终于完成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规划到6月30日全线试通水的世纪长跑。作为国家水网骨干工程,蒙东地区“守着江河喊渴”的历史将彻底改写。
铁骨匠心

硬核筑坝
2018年9月,引绰济辽控制性主体工程陆续开工建设,诸多技术难题如一座座高山被建设者逾越。
国内大坝建设领域的“最强大脑”,为工程提供最有力的技术支撑。多项技术攻关和新技术应用,系统解决了工程建设中的复杂技术难题。已获得授权专利39项、软件著作权8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编制地方标准1部。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10篇、SCI3篇。

隧洞使命
隧洞巧妙跨越地表障碍,特默河暗涵无缝衔接洞体。归流河与洮儿河下,两座分别长3772米和2453米的倒虹吸,如钢铁巨龙深潜,穿越河流、铁路、公路。

攻坚克难
工程史即与险阻搏斗史。战涌水:工区曾日涌水3.5万立方米,淹没设备轨道,抢险队员泡冰水数小时鏖战,党员带头终暂降“水龙”;斗塌方:247吨巨石轰然堵洞,抢险人员稳塌方、碎巨石,清障一整月。

顶管奇迹
蛟流河段地层复杂如“三明治”:70%软土盖硬岩,25%整块硬岩,5%松散泥砾。传统开挖风险太高、成本巨大。大胆方案:顶管 !用直径4.3米顶管机在地下顶进946米,如此复杂地质下,大口径、长距离顶管,国内尚无先例。
科技守望

智能监测
智能化监测系统宛如敏锐的眼睛,构建起贯通“雨情、水情、险情、灾情”的“四情”防御体系。文得根水利枢纽大坝“肚子里”内有乾坤:727支安全监测传感器如同灵敏的神经末梢,时刻守护着大坝的安全。

智能护航
如何守护未来运行,答案在智能科技。引绰济辽与山东大学联合研制的第3代水下智能巡检机器人即将上岗,它能在不中断供水情况下沿洞壁巡游,用“智能眼”360度捕捉厘米级裂缝,实时分析生成“体检报告”,精度达厘米级。

TBM首秀
打通183公里隧洞主体,全靠5台国产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TBM)。2019年末,“草原吉祥号”轰鸣,开启TBM在内蒙古水利工程首次大规模应用。这些近300米长、重千吨的“钢铁巨龙”,穿越“地质博物馆”:浅埋段、断层带、富水区交错纵横,不断刷新纪录、缔造奇迹。
生态优先

鱼道长虹
在文得根水利枢纽,一条依山盘旋的“长龙”格外醒目——这是专为洄游鱼类修建的鱼道。全长3082米,900多个“休息室”。水流速度、水深精心设计,水下摄像头实时监测,哲罗鲑、黑龙江茴鱼等珍稀鱼种逆流而上、畅行无阻。

黑土重生
面对库区淹没的黑土地——“耕地中的大熊猫”,建设者打响了一场“黑土保卫战”。638.5公顷耕地黑土,必须在主汛期前完成剥离转运。机械轰鸣,车辆穿梭,车轮滚滚只为留住沃土……最终,188.43万立方米黑土在洪水前被成功抢救。专家盛赞:这是《黑土地保护法》实施后的全国“第一枪”,堪称壮举。

万木迁徙
淹没区内的珍稀树木同样牵动人心。2016年起,一场规模空前的“万木迁徙”启动。GPS精准定位,建立“身份档案”,吊装巨型冻土球……从淹没区到155公里外的新家园,技术人员小心护送。最终,包括19849株珍稀树木和地方特色树种在内的绿色生命,在安全地带扎根重生。

水润万物
工程建成后,自文得根水利枢纽多年平均引水量为4.54亿立方米。扣除输水损失后,骨干工程末端多年平均供水量4.36亿立方米,可有效缓解蒙东地区资源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难题,惠及兴安盟、通辽市8个旗县市区及10个工业园区。承载着沿线300多万群众对“水润万物”的殷切期盼。
“清泉流过的地方,格桑花就会开放”。正如蒙古语长调所唱,这项承载着草原儿女梦想的工程,正以新时代中国治水智慧,在祖国北疆书写着人水和谐的新篇章。(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永生 韩雨格 张伟男 刘也 通讯员 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