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智慧的种子撒向广袤田野,当专业的力量融入基层脉搏,一场赋能发展的生动实践正在红城大地蓬勃展开。2023年以来,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委组织部集结教育、农牧科技、医疗卫生等七大领域精兵强将,深入一线,开展专家人才服务基层“智汇行动”,为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活水”。
教育沃土:名师播撒金种
“礼仪小剧场”让孩子们领悟礼之真谛,心理课堂的“合作交流”主题点燃五年级学生的热情,《做新时代的智慧教师》的专题讲座让老师们频频点头……这是乌兰浩特市和平一小“爱成长”德育工作室送教义勒力特中心小学的生动场景。

2023年以来,116名教育专家组成三支精锐队伍,带着先进教学理念和实操经验深入基层,“送教上门”79批次、1025人次,惠及4800余人;深入试点450人次,解决实际问题56个。城乡教育的鸿沟在一次次示范与研讨中悄然弥合。
田野课堂:师徒深耕沃野
“小姜推荐的这款新型地膜技术让人工成本降了一半多!”乌兰哈达镇东苏嘎查种植大户赵凤林笑意写满脸庞。他口中的“功臣”姜胜男,曾是农技领域的“新手小白”,如今在“师徒结对”机制下,经农技专家陶元林指导,已能独当一面。

农牧科技领域组建31人专家库结对培养新秀;牵线江南大学、中科院等20余位专家教授“把脉问诊”,破解企业技术难题14项,促成校企合作18项;“三农”服务队与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推广节水灌溉等技术超千次,指导农牧民2万余人次,真正打通了科技兴农的“最后一公里”。
健康守护:急症专家入户
“除颤仪早用一秒,生的希望就多一分!”在胜利街卫生服务中心,乌兰浩特市人民医院急诊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孝军正手把手教授基层医护人员急救技能。
这样的“点单式”服务已成常态——84批200余人次医疗专家下沉一线,把义诊台和健康讲座搬到百姓家门口,惠及群众超万人。通过医共体建设,总院专家定期下沉驻诊,提升基层诊疗能力,真正筑起“家门口的生命防线”。
匠心筑基:精心锻造栋梁
在2024年自治区“安康杯”安全生产知识竞赛中,乌兰浩特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中心的宝音图荣获全区第三名,这颗新星见证着住建领域人才梯队的茁壮成长。

2023年以来,住建领域专家们深入工地班组,20场现场观摩与培训为800余名一线管理人员“充电”。从房屋建筑到园林绿化,从施工规范到工程质量,手把手教实操、面对面解难题,基层队伍的专业素养与安全意识显著提升,为城建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林海生金:科技点绿成金
在乌兰浩特市胜利机械林场的樟嫁红苗木基地,轻基质灌装机高速运转,育苗块快速成型。
林草专家团用创新答案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樟子松作砧木嫁接红松,三四年即可挂果,单株产松子2.5至4.5斤。目前,全市樟嫁红松面积已达4150亩,其中500亩进入丰产期,年松果产量突破2000斤。

林草专家团通过“接单式”服务,深入基层18批次,服务2314人次,解决难题35个。“我们将持续优化服务,为基层破解林草发展难题,助力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乌兰浩特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季月红话语坚定。
活水润心:清泉泽惠民生
太本站镇建设村村民韩艳萍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淌。“以前井水难喝还冻管,现在这水甜到心里!”这抹喜悦的背后,是乌兰浩特市水利局接连建成的3项供水工程,让1392户、4576人喝上了“放心水”。

水利领域组建专业团队,实施“水利育苗计划”,7名专家一对一培养青年人才;团队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服务对象意见,精准对接需求;指导企业节水,全市3家节水型企业年节水超4万吨。
文化铸魂:艺韵浸润心田
“老师,我这句唱得对吗?”在兴安一小的传统文化进校园辅导课上,孩子们围着老师追问不停。“孩子们明亮的眼睛里,满是对传统文化的渴望与热爱。”乌兰浩特市文化馆馆长宋立伟说。
文化领域打造的“欣馨燃”服务品牌,以“点单式”服务提供文艺演出、讲座、培训等丰富“菜单”,送文化上门。2023年以来,已接单80余单;专家们还依托主题活动,每年开展各级各类文艺活动80余场;每周定期走进学校、社区、机关等,提供形式多样的辅导活动,400余节课程惠及群众万余人次。

七大领域专家如北斗七星照亮红城大地,这场人才与乡土的双向奔赴,正书写着“智汇红城”的崭新篇章——当顶尖智慧向下扎根,振兴硕果必向上生长!(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越 通讯员 孙斯 梦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