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无人机作业,每次飞行时间大约12分钟,能完成约20亩的飞防任务。相比传统人工喷洒,不仅能节省大量作业时间,还能更好地保护农作物免受病虫害侵袭。”飞防机手周金玉介绍道。
高效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无人机喷药……这些曾被视为遥不可及的“黑科技”,如今已成为突泉县农业生产中的“标配”。昔日农民弯腰挥汗、依靠经验耕作的场景逐渐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数字化大屏上跳动的数据曲线,以及农户手持终端远程操控设备的身影。智慧农业正以科技之力重塑传统农耕方式,让田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在突泉县赛银花浆果智慧农业产业园内,一棵棵蓝莓树整齐排列,枝叶繁茂、翠绿欲滴,果实圆润饱满。工人们仔细拨开枝叶,采摘符合尺寸和色泽标准的成熟果实。这批蓝莓经过严格筛选后,将被及时发往外地市场。
在这片丰收景象的背后,是智慧农业技术的强力支撑。基地引进了智能灌溉系统,犹如蓝莓树的“专属管家”。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养分含量等数据,并将信息同步传输至中央控制系统。一旦土壤湿度低于设定阈值,系统便会自动启动,通过滴灌管道,精准地将混合营养液输送至每一株蓝莓根部。
“我们通过在大棚内外及土壤中设置传感器等设备,实现了手机端对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的实时监测。同时,我们还引进了以色列智能化灌溉系统,实施水肥一体化管理,并对蓝莓各个生长阶段的灌水量、施肥量、溶液EC值、pH值等参数进行记录,实现全过程可追溯,不断完善本地植物生长模式,真正做到了智慧化种植。”突泉县赛银花浆果智慧农业产业园管理员郝喜来说。
水是庄稼宝,耕种不能少。如何科学高效地灌溉田地,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从传统到现代、从粗放到精细,经过多年发展,突泉县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节水灌溉装备持续更新升级。
在突泉县太平乡五三村智能节水灌溉示范区内,一片片玉米地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村民杨丽芹今年种植了100亩地,往年这个时候,她需要下田查看墒情,而今年,只需打开手机软件,就能清晰掌握自家地的土壤状况。
示范区内,还专门建设了农田小气候观测仪和土壤水分监测站,用于监测作物生长环境,为科学制定农业生产计划和植保措施提供依据。同时,还能对干旱、洪涝、低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进行预警。
近年来,突泉县探索建立了“智能气象节水灌溉技术+合作社+多作物”的服务模式,结合单产提升、先建后补、盐碱地治理等项目,打造覆盖“选、种、防、收”全过程的大田农业气象服务体系。通过软硬件协同配合,形成了试验观测、技术推广、用户反馈与系统迭代的良性互动机制。
农户通过手机端的节水灌溉气象预报服务系统,可实现基于地理位置的土壤墒情实时监测,并接收系统推送的精细化灌溉建议。据统计,每年可节约用水70万吨以上,实现玉米亩均增产400斤以上,亩均增收超过550元。截至目前,突泉县已建成4个智能气象节水灌溉示范区,累计推广面积达6485亩。(作者: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