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乡村振兴

“宜文则文,宜农则农”

  “宜文则文,宜农则农”

  ——突泉县太平乡前常村走出差异化乡村振兴路

  当夏日的阳光洒满兴安盟突泉县太平乡前常村,这个充满生机的村落正奏响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处处洋溢着激情与活力。

  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晨雾,前常村党群服务中心便已热闹起来。一场别开生面的“五个一”群众工作法文化共享活动正在火热开展。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带动下,村民齐聚一堂,齐声学唱那首充满乡情的村歌《梦幻前常》。悠扬嘹亮的歌声,饱含着村民对家乡深深的热爱与眷恋。“我们太喜欢村歌啦!它唱出了咱们前常村蒸蒸日上的生活。希望这样的文化活动能多开展。”村民王荣的话语,质朴又真诚,流露出满心的欢喜,也道出了大家对丰富文化生活的热切期盼。

村民学唱村歌

  文化共享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世界,更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为了让非遗皮雕这一传统技艺走进乡村,为村民拓宽增收渠道,村里专门开设了特色皮雕培训班。村民许佳琪,大学时期便习得皮雕手艺。如今,她回到家乡,投身到皮雕推广中。“我想把这门手艺分享给乡亲们,希望他们能凭借这门技艺为家里增添一份收入。”她的想法也是众多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开展皮雕培训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使命。近年来,突泉县太平乡前常村以党建为有力抓手,深入推行“五个一”群众工作法,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多个关键领域协同发力,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宜文则文,宜农则农。”在大力推进文化兴村的同时,前常村始终将增收共富作为不懈追求的目标,坚持走产业强村之路,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生态价值的特色农业。

  走进村民张艳云家的冷棚,满眼皆是郁郁葱葱、长势喜人的蔬菜。这几天,小葱和韭菜相继采收上市。“村上免费给我们建了大棚,我们只交了少量的安装费。就我这棚里的韭菜和小葱,开春到现在已经卖了有1000块钱啦,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盼头。”张艳云难掩喜悦之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棚内作物郁郁葱葱

  近年来,为加快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切实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前常村精心谋划“庭院经济”致富模式。结合实际情况,鼓励村民充分利用空闲场地、庭院以及冷棚等资源,积极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不断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2024年,前常村借助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共建设了179栋大棚,涵盖了90%以上的住户。通过大棚种植,每户平均增收大约1000元左右。”突泉县太平乡前常村党支部书记柳学民笑着介绍说。

  2023年,前常村还积极引进软枣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项目,不断深化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布局。经过三年的精心培育,软枣猕猴桃今秋也将迎来丰收。“我们从丹东市引进了1600棵软枣猕猴桃树苗,分给了98户农户。按照目前的长势来看,预计到秋天的时候就能进入盛果期。”突泉县太平乡前常村驻村第一书记孟超满怀信心地说。

  前常村在不断深入探索乡村绿色发展新路径的同时,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如今的村庄,实现了生态与富民的双丰收,一幅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展开。(作者:曾令刚)

编辑:萨其茹拉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