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要闻

政策“金钥匙”打开庭院经济“致富门”

  盛夏的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生机勃勃。在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卫星村村民赵巨光家,圈舍内,鸭雏扑棱着翅膀啄食;院子里,柿子秧顺着竹架努力向上生长,黄色的小花缀满藤蔓,预示着不久后的丰收。这片曾经闲置的方寸之地,如今成了“小庭院大效益”的鲜活样本,正以“短平快”的产业模式激活乡村振兴的“神经末梢”。

  今年60岁的赵巨光选择养殖家禽拓展庭院经济,购买了150只鸭雏。按照政策,每只鸭雏可享受3.5元补贴,这笔“启动资金”让她的养殖计划从梦想变成现实,更点燃了她的发展热情。“以前院子空着很可惜,现在园区给补贴、教技术,家门口就能卖菜卖蛋,这日子越过越有劲头!”赵巨光开心地说。

  为了让“到户产业”补贴机制真正落地见效,乌兰浩特市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精准施策,根据脱贫户、监测户家庭劳动力、庭院条件,为每户量身定制小菜园、小果园、小禽舍等“短平快”项目。同时,园区组织农技专家、乡土人才“面对面”传授种植、养殖技术,确保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增收。

  在园区集市上,吆喝声、讨价声、扫码支付声此起彼伏。如今,这个传统集市有100余家摊位,包含杂粮、蔬菜、禽蛋等多种类型的商品,成为庭院产品的“黄金市场”。 家门口的“农村大集”以低成本、高灵活性的特点,成为解决小批量、高频次产品即时销售的首选。  

  “早上摘菜,中午数钱”这种“短平快”模式,不仅让分散的庭院产品找到了接地气的流通渠道,更激发了农户的发展热情,成为百姓共享的经济舞台。“310斤猪肉一上午就卖空了,生意特别好!”村民吴斌兴奋地说。

  “庭院经济是篇大文章,关键在写好‘精准’和‘融合’,我们将持续优化‘一户一策’动态调整扶持政策,推广冷棚设施技术,深化产销衔接,让‘方寸地’持续释放振兴能量。”乌兰浩特市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党工委书记乌日嘎表示。(作者:王晓圆)

编辑:李丹丹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