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运行 稳健有力
——“十四五”时期兴安盟财政事业交出高质量答卷
“十四五”这五年,兴安盟在财政改革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全盟各级财政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在盟委、行署的坚强领导下,通过稳健有力的工作推动财政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兴安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财政贡献。

财金运行上更加积极有为
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全盟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预计完成212.7亿元,年均增长3.2%,较“十三五”末预计增加24.4亿元。今年上半年全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跃居全区第一,税占比达到了71%,实现了量质齐升。全盟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预计完成1690.4亿元,年均增长9.6%,较“十三五”末预计增加416.8亿元。2022年支出规模首次突破了300亿元大关,到今年年底预计可完成支出389.3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盟争取各类转移支付资金预计累计到位1399亿元,年均增长7.7%,较“十三五”末预计增加429亿元。

金融指标整体向好。截至目前,全盟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162.03亿元,贷款余额1059.62亿元,全盟综合存贷比91%。可以说,在财政运行一直处于“紧平衡”的状态下,通过各地各部门的支持帮助,财政顶住了压力、经受住了考验,集中力量办好了自己的事。
经济发展上更加积极主动
胸怀“国之大者”。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财政政策通过“精准滴灌”式发力,实现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推动财政政策、资源、资金、资产向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两件大事”聚焦,统筹整合438.54亿元,支持“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

紧扣“区之要事”。着力推动各项政策从“纸上”落到“地上”,“六个工程”成效显著,安排财政资金7.53亿元实施温暖工程建设,推动了供暖服务从“达标”向“舒适”的转变;财政评审“守门把关”,全区首家防沙治沙财政评审提前介入,亩治理成本从1458元压缩至1150元。“六个行动”全面铺开,以“金融+政采”模式助企惠企,投放小微企业贷款65.68亿元、平均利率降至4.3%,融资担保余额11.44亿元,100%覆盖小微企业和“三农”,政府采购全领域实现零保证金以及100%远程异地评标。

立足“盟之实情”。承贷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23.8亿元,支持引绰济辽、白音乌苏嘎查整村搬迁等385个重点项目建设,债券资金补短板、促发展作用持续显现。深入实施“科技兴盟”行动,科技投入10.52亿元,兴安盟建成全国首家省级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中心,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擦亮兴安旅游名片,投入20.63亿元,阿尔山成功获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更多区内外游客走进兴安。
民生福祉上更加积极精准
“十四五”以来,全盟民生累计支出1112.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始终稳定在75%以上,公共财政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从具体领域看,就业方面,投入就业补助资金8.15亿元,全面落实就业扩容提质工作,保障实施城乡居民就业增收“四大行动”。基本养老方面,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至月人均192元,达到了国家考核标准,比“十三五”末增加了59元,超过19万老年人受益。困难群体方面,统筹资金38.65亿元,城市低保平均保障标准达到月人均796元,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达到月人均597元,城市、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费超过自治区标准,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超过国家标准。基本医疗方面,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达到年人均700元,“医保、医药、医疗”三医协同发展,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教育方面,累计支出172.28亿元,全面落实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学生资助政策。投入15.05亿元助力兴安职业技术学院成功申本,高职教育生人均经费2.2万元,远超国家标准。农业农村方面,累计发放惠民惠农补贴资金205亿元,惠及2103.67万人次。
科学管理上更加积极有力
财政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上线运行,工作举措被财政部宣传推广;预算联网监督工作入选全国人大财经委典型案例;制定出台10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进一步理顺了各级政府间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实施零基预算改革,盟本级编制2025年预算时“以零为基、以事定钱、以效促用”,推动了预算单位思想转变为“先谋事,再排钱”;今年争取成为了全区首批“5+2”财政科学管理综合试点地区,将致力于构建涵盖收入、支出、管理“三位一体”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

“过紧日子”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盟“三公”经费支出“只减不增”,年均降幅超过3%。开展的沉淀资金大起底专项行动成为全区首批实现核查覆盖率、资金缴回率、账户撤销率、统筹使用率“四个100%”的盟市。通过政府采购把关、绩效目标审核、投资评审审减共节省财政资金37.86亿元。通过“调剂+共享+转固”方式,盘活全盟存量资产,节约资金1.22亿元,推进在建转固139亿元。
国企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及深化提升行动任务,国资监管体制更加完善,国企核心竞争力、规模效益、优势领域显著提高,呈现出“改革驱动、提质增效”的良好态势。
化解风险上更加积极作为
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坚持疏堵并举、综合施策,有力统筹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关于“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做到三个到位,守住了“三保”风险底线。“三保”优先到位,确保了“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第一顺序”。财力下沉到位,“十四五”以来,旗县级可用财力年均增长7.5%,比盟本级高4.9个百分点。压实责任到位,落实“旗县为主、盟市帮扶(兜底)、自治区兜底”的分级责任体系。

关于债务,实现三个大幅下降,守住了债务风险底线。债务规模大幅下降,隐性债务规模由“十三五”末的166.19亿元降至2025年6月末的51.38亿元,降幅69%。债务风险大幅下降,债务率由“十三五”末的167.7%降至2024年的115%,下降52.7个百分点,风险等级由黄色降为绿色。风险地区大幅下降,全部清零,由“十三五”末的1红1橙1绿4黄降为4绿3黄,成为全区首批全域退出高风险地区的盟市之一。
关于金融,全面完成地方法人银行改革化险任务,成为全区第二个高风险机构清零盟市、第三个完成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盟市,牢牢守住了金融风险底线。(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韩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