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草原,盛会如约而至。各族群众以天为幕、以地为台,将传承千年的文化基因融入那达慕的热烈血脉。近日,2025扎赉特旗农牧民那达慕与兴安盟那达慕相继启幕,这片土地不仅迎来欢腾,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鲜活展台,吸引着八方来客。
在扎赉特旗农牧民那达慕现场,非遗传承人的摊位人气最旺。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文书法代表性传承人丹巴现场执笔,挥毫泼墨,一笔一画间流淌着游牧文明的密码。相邻的掐丝珐琅画展位上,一件件色彩斑斓的作品整齐排列,铜丝勾勒的纹样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光泽。查干伊德展台前,传统奶食品的醇香弥漫开来,引得游客争相品尝。钩织摊位上,玩偶、挂饰、挎包等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游客梵子瑜手捧钩织杯垫爱不释手,把玩着赞叹道:“这些小物件带着手艺人的温度,既好看又实用,还特别有意义。”
兴安盟那达慕开幕式上,非遗元素与草原风情交相辉映。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力格尔代表性传承人额尔敦础古拉怀抱四胡,一曲《北疆颂赞》如清泉淌过草原,让听众在古老唱腔中深切感受北疆大地的厚重与灵秀。由札萨克图刺绣、四胡演奏、科尔沁民歌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组成的多彩非遗方阵徐徐走来。绣娘衣襟绽放的牡丹与祥云,乐手琴筒流淌的旋律,歌者喉间跳动的音符,共同编织成流动的文化画卷。此外,那达慕市集内,雕花马鞍、皮雕、札萨克图刺绣等地域特色鲜明的非遗产品,凝结着匠人心血,也牢牢吸引着游客的目光与镜头。“那达慕人流汇聚,是我们展示非遗文化的好时机,看到这么多外地游客喜欢我们的作品,传承的劲头更足了。”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札萨克图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包春花表示。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达慕大会早已超越体育竞技的范畴,成为多元非遗的共生载体。搏克手矫健的身姿与蒙古族长调的悠扬旋律同频共振,赛马场上扬起的尘土与射箭场飞出的羽箭共同勾勒出草原的豪迈,而查干伊德(白食)与乌兰伊德(红食)的盛宴,则将游牧民族的饮食智慧化作舌尖上的非遗。当游客在毡房前学习刺绣针法,在赛场边聆听长调故事,在展台前体验皮雕制作,非遗便不再遥远抽象,而是化作了可触摸、可参与、可带走的鲜活记忆。
近年来,非遗在兴安盟各旗县市的节庆活动中频频亮相,传承人的身影愈发活跃。从城市文化节到乡村民俗活动,非遗不再是藏于深闺的“老古董”,而是成为节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亮点。草原盛会搭金桥,非遗瑰宝绽新颜。兴安盟系列那达慕活动以非遗的“活态”呈现为突破口,成功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与现代节庆活动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让千年文化基因在当代草原上焕发新生。(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律丙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