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字当头 赓续奋斗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人社工作交出高质量答卷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就业岗位更充足,社保待遇更安心,技能提升渠道更畅通,劳动权益更有保障……这是过去五年来,兴安盟各族群众对人社工作最直观的感受。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人社系统始终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聚焦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人事、劳动关系等重点工作,扛起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大政治责任,奋发向上、敢为善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政策发力,就业之路更稳
兴安盟人社部门通过落实稳岗返还、税费减免、担保贷款、资金补贴等政策,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十四五”期间,全盟累计拨付就业补助专项资金9.36亿元,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为参保企业减负2.2亿元,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补贴资金0.97亿元、惠及职工18万人次,发放技能提升补贴0.15亿元、惠及职工0.89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1亿元,扶持创业项目977个,带动就业0.81万人。

精准帮扶,民生底线更牢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推进实施城乡居民就业增收“四大行动”,持续促进就业质升量增。“十四五”期间,全盟高校毕业生落实就业去向2.47万人。抓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深化区域劳务协作,壮大“兴字头”劳务品牌,全力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渠道。“十四五”期间,全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8.58万人次,成功培育“兴安家政”“兴安草原绣娘”等自治区级劳务品牌4个。

持续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力度,进一步完善“精准识别、精准服务、精准管理”就业援助工作机制,兜住兜准兜牢困难群体的就业底线。“十四五”期间,全盟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0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11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02万人,认定和帮扶城镇零就业家庭366户,保持了“动态清零”。
技能提档,职业发展更广
深入实施“技能中国在兴安”专项行动、技能内蒙古行动和“技能照亮前程”专项行动,聚焦全盟重点产业发展、企业用工和群众就业需求,按需开展“1133”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城乡劳动者技能就业。“十四五”期间,全盟累计开展补贴性技能培训8.15万人次,开展创业培训0.64万人次。其中,城镇技能培训1.52万人次,农牧民转移就业培训6.63万人次。

服务升级,求职匹配更准
聚焦破解“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难题,常态化组织开展“就在兴安”千场招聘和“乡村就业大集”等招聘活动,打造“岭上云就业”求职招聘新模式。“十四五”期间,全盟累计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4238场(期),提供就业岗位33万余个,促进就业1.7万人。创新实施“兴安创业园”集群建设工程,全力推进各类创业孵化载体建设,全盟培育创业园区(孵化基地)31个,累计孵化各类创业企业1576户,累计带动就业1.12万人。

创新实施推进“兴安零工市场”培育工程。在全区率先推进零工市场建设,建设规范化线下零工市场11个、线上平台2个,“兴安零工”接入“蒙速办”平台;构建完善“1+6+N”全盟零工服务体系,累计发布零工信息10万余条,达成灵活就业3万余单。将部分公共就业服务延伸至基层办理,全盟建设家门口暖心就业服务站160个,配备基层就业服务专员555名,构建了“15分钟就业服务圈”。
养老兜底,晚年生活更美
兴安盟深入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企业职工参保人数从27.02万人增加到32.51万人;全力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参保人数从9.17万人增加到10.47万人;率先在全区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提级管理(盟级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72.93万人增加到75.94万人。

“十四五”期间,全盟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109.12万人增加至118.9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18%,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超额完成“十四五”任务目标。建立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动企业年金制度落地见效,重点引导国有企业、规模以上企业率先建立年金制度。截至目前,全盟备案参加企业年金的企业单位49家。优化个人养老金服务,截至目前,全盟个人养老金开户10.29万人,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兴安盟严格落实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政策,实现养老金待遇“五连涨”。2024年,地方财政首次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了15元。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人均养老金从2482元提高至2643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人均养老金从5224元增长至6170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均养老金从149元提升至213元。
“十四五”期间,全盟累计发放基本养老保险退休人员待遇322.62亿元,其中为企业退休人员发放待遇186.82亿元、为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发放待遇119.37亿元、为城乡居民发放待遇16.43亿元。
经办便捷,群众体验更暖
兴安盟人社部门全面推广“网上办”“掌上办”“一窗通办”“跨省通办”,强化“同审统办”标准化流程,创新“社银一体化”便民服务。优化参保登记、关系转移、待遇申领等高频服务流程。简化退休审批流程,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社保服务新格局。2021年,兴安盟社保服务中心荣获“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优质服务窗口”荣誉称号。

和谐稳定,劳动关系更优
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成绩显著。“十四五”期间,兴安盟创建自治区以上和谐劳动关系单位17家、全盟和谐劳动关系单位177家,全区第一份劳务派遣电子证照在我盟产生。全盟29家劳务派遣公司均实施电子证照,签订电子劳动合同5.8万份。
调解仲裁工作质效不断提升。“十四五”期间,调解仲裁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智能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全盟共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5803件,涉案金额1.25亿元,结案率、调解成功率、仲裁终结率分别达到98%、75%、79%以上,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

根治欠薪工作取得成效。兴安盟人社部门严格落实“两金三制”“双驻双查”等源头治理举措,完成支付预警平台建设,率先在全区完成数据录入,推动“治欠”模式从“事后治理”向“源头预防”转变。案件办理质效持续提升,建立案件“统一归集、统一交办、统一督办”工作制度和跨部门信息共享、排查整改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农牧民工权益得到更有效维护。“十四五”期间,全盟累计办结国家平台、12333、12345、信访等渠道欠薪线索案件8126件(次),为17740人(次)农牧民工追发工资28702.5万元。治理欠薪工作提级进位,2024年,兴安盟成功代表自治区迎接国家考核验收并获得优异成绩,全盟工作位次实现从落后到全区前三的整体跃升。(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武跟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