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里关于邻里纠纷的规定吗?例如楼上漏水该怎么维权?”日前,K7596次列车缓缓驶出乌兰浩特站,兴安盟司法局“普法小分队”成员田润泽手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传手册,在车厢里与乘客们热烈互动。乘客孙女士接过普法宣传单,笑着说:“坐火车还能学法律,这‘法治服务直通车’可真接地气!”
这列被誉为“移动法治课堂”的普法专车,由兴安盟司法局专业团队精心护航。自“八五”普法启动以来,该局将普法专列开进百姓生活,让法律知识伴随着列车汽笛传遍城乡角落,打通了普法宣传“最后一公里”。而“民族团结法治服务直通车”也因其匠心创意,获评全国第二届法治时代创新论坛“2024年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综合)创新案例”,成为边疆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亮眼名片。

“法治服务直通车”的奔跑路径,仅仅是兴安盟司法局“八五”普法工程智慧与力量的微小切面。在兴安盟,普法工作早已突破传统模式。打开手机“兴安盟法律知识竞答公众平台”,总能吸引上万名网友参与答题;各嘎查村的微信群里,“法治微课堂”准时推送婚姻家庭、土地纠纷等实用法律知识。线上平台年均访问量超5万人次,线下“普法专车”载着工作人员走街串巷,在社区广场、那达慕大会现场摆起“法律咨询摊”。“线上指尖学、线下家门口问”的立体普法网,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获取法律帮助。

以“法治乌兰牧骑”为载体的文化普法更显活力。在科右前旗组织开展的晚会上,普法情景剧用蒙汉双语演绎草场承包纠纷的调解故事,台下牧民们看得津津有味。“用歌舞解说法律,比看条文好懂多了!”牧民巴图的感慨,道出了“法治+文化”双向互动的成效。近三年来,35支法治乌兰牧骑队伍累计开展演出500余场,让法治理念融入民族文化血脉。
“同学们,遇到校园欺凌要第一时间报警和告诉老师。”日前,在兴安盟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普法讲师团成员正在模拟法庭课堂上普及校园欺凌的相关法律知识。兴安盟司法局实施“青少年法治素养培育工程”后,已创建了12个教育基地,“春蕾保护行动”“典亮校园”等活动覆盖全盟中小学,2000余名学生通过法治夏令营接受沉浸式教育。

在农村牧区,“学法用法示范户”和“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让普法扎根基层。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幸福嘎查党支部书记曲丰永作为村里的“法律明白人”,不仅带头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还主动调解邻里纠纷。如今,全盟1800余名普法志愿者与7支讲师团形成合力,在田间地头开展“以案释法”讲座,农牧民法治意识显著提升,农村牧区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到99%以上。(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于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