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兴安职业技术大学”的烫金牌匾在骄阳下揭开面纱,这所从兴安大地深处生长起来的职业院校,终于站在了跨越半个世纪的里程碑前。回望这所院校从筚路蓝缕到风华正茂的奋斗历程,它承载着一代代教育者的心血与梦想,也凝聚着无数师生的智慧与汗水。从兴安盟教育学院到职业技术学院的挂牌起步,再到今天职业本科的崭新起点,每一步都印刻着无数教育者的足迹。
为此,本报记者采访11位“兴职人”。他们的讲述里,有筚路蓝缕的艰辛,有产教融合的探索,有目送学子奔赴职场的欣慰,更有对“职业本科”新征程的滚烫期待。这些声音汇聚在一起,是一段关于坚守与创新的教育史诗,也是一份写给未来的答卷——在兴安盟的沃土上,职业教育的根系将扎得更深,枝叶将伸展得更远。
他们的故事,是兴安职业技术大学精神的缩影;他们的声音,汇成一部波澜壮阔的职教史诗。让我们通过这段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薪火相传的力量,聆听时代与梦想的交响乐。

在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升本的荣光时刻,一位执教近30年的老教师站在校园里,望着崭新的教学楼和朝气蓬勃的学子,眼中泛起欣慰的泪光。她是邓彩霞,护理专业的领路人,学生心中的“邓妈妈”,同事眼中的“多面手教授”。从青丝到白发,她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医学教育与护理人才培养,用专业与热爱书写了一名人民教师的使命与担当。
2004年,七所中等职业学校合并组建兴安职业技术学院时,校园简陋、师资薄弱,但邓彩霞和同事们早已埋下“升本”的梦想种子。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科班出身的她,主动转型护理教育,带领团队从零起步:白天授课,深夜备课,假期泡在实训室规划建设;她主持参与5项区级科研课题,其中2008年结题的课题获内蒙古科研所专家高度评价,成为学院科研创新的标杆。
“教学质量是生命线”,这是她常挂嘴边的话。2015年,她负责的护理教学团队获评“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培养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医疗机构,许多已成为业务骨干。2024年,她被聘为全国大学生医学形态学大赛命题专家,标志着其专业影响力走向全国。
翻开邓彩霞的履历,令人惊叹的不仅是30年教龄,更是她“跨界全能”的硬实力:妇产科主任医师、全科主治医师、执业药师(中西药双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和营养师……这些身份背后,是她对“双师型”教师的极致诠释。
她将临床经验融入课堂,首创“案例贯穿+虚实结合”教学法,打造的线上精品课成为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在1+X证书试点中,她既是“优秀考评员”,又带队斩获教学能力竞赛奖项;她指导学生获“月嫂”大赛二等奖、解剖绘画大赛三等奖,证明其教育成果既“接临床”又“接地气”。
“学校升本是几代人的接力赛。”邓彩霞动情地说。在2007年评估、2016年示范校建设等关键节点,她与同事彻夜整理材料、打磨课程;盟行署领导来校调研时,她以专业视角建言献策;年轻教师迷茫时,她像大姐一样分享经验。2015年,她同时收获“自治区劳动模范”和“高校教学名师”称号,但她却谦逊地说:“这是团队的力量。”
临近退休,她仍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参与升本材料审核、指导青年教师赛课、为解剖实验室捐赠标本。得知升本成功那天,她在笔记本上写下:“此生无悔入兴安,唯愿桃李满天下。”“职业本科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面对升本后的学校,邓彩霞充满期待。她建议加强“医养结合”特色专业建设,呼吁年轻教师“既要深耕专业,又要心怀大爱”。(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萨日娜 实习记者 张欣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