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要闻

兴安职业技术大学师者说 张彩华:学校就是我的家,学生就是我的孩子

  兴安职业技术大学的烫金牌匾在骄阳下揭开面纱,这所从兴安大地深处生长起来的职业院校,终于站在了跨越半个世纪的里程碑前。回望这所院校从筚路蓝缕到风华正茂的奋斗历程,它承载着一代代教育者的心血与梦想,也凝聚着无数师生的智慧与汗水。从兴安盟教育学院到职业技术学院的挂牌起步,再到今天职业本科的崭新起点,每一步都印刻着无数教育者的足迹。

  为此,本报记者采访11兴职人。他们的讲述里,有筚路蓝缕的艰辛,有产教融合的探索,有目送学子奔赴职场的欣慰,更有对职业本科新征程的滚烫期待。这些声音汇聚在一起,是一段关于坚守与创新的教育史诗,也是一份写给未来的答卷——在兴安盟的沃土上,职业教育的根系将扎得更深,枝叶将伸展得更远。

  他们的故事,是兴安职业技术大学精神的缩影;他们的声音,汇成一部波澜壮阔的职教史诗。让我们通过这段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薪火相传的力量,聆听时代与梦想的交响乐。

师范教育系退休教师张彩华

  微风轻轻拂过校园,带来了阵阵花香。当记者见到张彩华老师时,她正漫步在校园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此刻的她,不是以教师的身份,而是以一位满怀眷恋的归人,回到这片她曾奋斗半生的土地,静静欣赏校园里的一草一木。

  张彩华老师兴奋地向记者展示手机里拍摄的小花照片,眼中满是爱意:你看这些小花,正像是这些朝气蓬勃的学子一样,充满生命力。这些校园美景都能当作壁纸了。话语间,那份对校园、对学生的骄傲与深情溢于言表。这位已退休的老教师,只要一有空,就会回到学校逛逛,仿佛这里有着一种无形的力量,深深吸引着她。

  在学校图书馆,张彩华老师偶遇了曾经的学生,2023级语教1班的穆佳慧。穆佳慧快步上前,一把抱住张彩华老师,声音中带着些许哽咽:人一生中遇到一个人生导师是人生之幸!简单的一句话,却饱含着学生对老师最真挚的感恩与敬意,也从侧面印证了张彩华老师在学生心中的重要地位。

  回溯张彩华老师的教育生涯,自1988年从东北师大毕业踏入兴安职业技术学院,直至退休,36载春秋,她始终坚守在语文教育专业基础写作课的讲台上。在教学过程中,她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批阅方式。每一份学生的作文,她都认真研读,用红笔细细批注,不仅指出写作中的问题,更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以鼓励和引导为主,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与潜力。

  张彩华老师始终严格遵守高校教师守则,秉持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的原则。在她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天赋和潜力,无论基础如何,都应该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在课堂上,她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发表见解,与学生共同探讨写作技巧和文学内涵,在交流中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同时,她以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为指引,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她常常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辅导,解答学生在写作和学习生活中的困惑,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除了教学工作,张彩华老师在学院的宣传工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年至2012年,学院宣传统战科成立,她兼任科长一职。在此期间,她以笔为剑,发表大量宣传文稿,积极传播学院的发展动态和师生风采。她还在《兴安日报》上开设每周一次、为期半年的宣传专栏,向社会展示学院的办学特色和教育成果。

  在学院迎接国家评估的关键时期,张彩华老师更是勇挑重担。她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学院的深刻理解,创作了《兴安职业技术学院校歌》,那激昂的旋律和饱含深情的歌词,凝聚着学院的精神与追求;她积极参与校徽校训的征集工作,为学院文化建设贡献智慧;她精心撰写学院宣传短片的文案,用文字勾勒出学院的发展历程和美好愿景,并协助盟电视台完成录制工作,让更多人了解兴安职业技术学院。此外,她还完成了学院在《兴安日报》上发表的通栏八开大稿,全面、系统地介绍学院的历史、发展和取得的成绩,为学院的品牌建设和社会影响力提升立下汗马功劳。

  如今,虽然张彩华老师已经退休,但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从未减退,对学校的牵挂也从未停止。她常说:学校就是我的家,学生就是我的孩子。只要学校和学生需要我,我随时都在。(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萨日娜 实习记者 张欣媛

编辑:李丹丹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