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水安盟 泽润民生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水利事业交出高质量答卷
水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根基,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领域,既承担着“兴利、除害”的重任,又肩负着“稳增长、稳投资”的使命。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注重运用改革方法,统筹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生态、推进水节约、改善水民生,为兴安盟经济稳步增长提供了有力水利支撑。

以人为本、科学防控,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显著提升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深入贯彻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断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措施,科学精细调度水利工程,有效应对暴雨、山洪、干旱等自然灾害。
兴安盟完善山洪灾害防御体系,全面开展山洪灾害危险区调查评价工作,梳理确定390个危险区,涉及6个旗县市的50个乡镇、228个行政村。逐区逐村修编《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分旗县组织防御演练,充分运用292处水、雨情监测站点和测报系统,实现从“灾后处置”到“测报防一体化”的跨越。科学有效应对旱情,投入防汛抗旱救灾资金4034万元,及时修复渠道、涵闸等水毁工程设施,适时启动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科学调度水库应急供水,最大限度降低了旱情损失。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盟人民共同努力下,全盟所有大中型水库、骨干河道无一出险,无一人因洪涝灾害死亡,重要堤防没有出现损毁、重要基础设施没有受到冲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没有受到影响,水旱灾害防御取得显著成效。
科学规划、系统治理,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将治水兴水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大计来抓,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系统谋划实施一批重大水网工程,兴安盟“一横三纵联八水、众库多枢润兴安”的水网总体布局基本形成。

据初步统计,“十四五”期间,全社会水利建设落实投资达到180亿元,是“十三五”时期的1.2倍。引绰济辽工程全线通水,文得根水利枢纽下闸蓄水、电站并网发电,累计发电量1.97亿度。同时加大系统治理力度,完成翰嘎利、双城等5座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启动兴安水库清淤试点,完成绰尔河、二龙涛河等13条重点河流河道治理,治理河长352公里,骨干河道重点河段防洪标准普遍提高。治理山洪沟10条、侵蚀沟1747条。基本建成以22座水库、1000公里5级以上堤防为核心的现代化防洪工程体系。

兴安盟推进灌区建设改造,总投资11.68亿元、设计灌溉面积41.02万亩的绰勒水利枢纽下游灌区全面建成并通过竣工验收。投入资金2.18亿元,实施完成霍林河灌区、哈拉黑灌区等6个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30.31万亩,年增节水能力2048万立方米。加强项目谋划储备,梯次推进项目建设和储备工作,持续用力推进乌布林水库和文得根灌区成功纳入国家“两重”项目支持范围,察尔森水库下游大型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列入“十五五”规划,谋划储备项目24大类275个,总投资286亿元,形成了“谋划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发挥效益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牢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政治责任,一以贯之强化河长制湖长制。盟级河长带头巡河巡湖,引领带动各级河湖长巡河巡湖8.35万人次,推动解决涉河湖问题384个,深入落实“河湖长+检察长+警长”“河湖长+部门”工作机制,联合督办涉河湖问题63个,深入开展洮儿河母亲河复苏行动。

兴安盟在引绰济辽工程输水干线推行河湖长制,开展河湖库“清四乱”回头看暨“清槽行动”,对221条重点河流和6个重点湖泊开展健康评价,建立河湖健康档案,河湖岸线保护率达到90%。同时,重要河流湖泊水质持续向好,河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投资9.7亿元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50个,治理侵蚀沟1747条,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29平方公里,有效保护耕地179万亩,年实现保土220万吨、保水1260万立方米,年增加经济效益3294万元,水土流失状况明显改善。
节水优先、量水而行,深度节水控水开创新局面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集约节约转变。

全盟年用水量控制在12亿立方米左右,用水效率逐年提高。2024年,兴安盟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29%和2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20年的0.553提高到0.576,非常规水利用量由2020年的455万立方米增加到1879万立方米,县域节水型社会建成率达到100%,全社会节水意识明显增强。

兴安盟持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投入资金0.46亿元,实现11个大中型灌区渠首在线计量全覆盖。在地下水井灌区深化“以电折水”成果应用,逐步推进农业灌溉用水精细化管理,累计完成改革面积1000万亩。农业水价政策体系逐步健全完善,农业深度节水控水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民生为本、精准施策,农村供水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扛牢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政治责任。全面推进农村牧区供水高质量发展,坚持“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着力解决边境地区群众饮水安全。“十四五”以来,兴安盟累计落实资金3.3亿元,实施农村供水工程721处,覆盖受益人口58.51万人;其中边境地区落实资金7943万元,实施供水保障项目144处,覆盖服务人口15.18万人;全盟农村牧区自来水普及率由“十三五”末的74%提升至85%。(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