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兴盟 产兴民富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书写农牧区幸福答卷
“十四五”期间,是兴安盟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发展取得重要进展的五年。五年来,兴安盟坚决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以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为牵引,以创建国家级现代畜牧业试验区为抓手,围绕“贯穿一条主线、办好两件大事、落实五大任务、实施六个工程、开展六个行动”的总体部署,持续做好“粮肉乳草、地水种技、链服融改、有效衔接以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十四篇文章,各方面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产业基础持续夯实,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持续增强粮食生产和重要畜产品保障能力。
粮食生产方面,压实旗县市粮食生产责任,年均粮播面积稳定在1550万亩左右,连续5年超额完成任务指标。累计投入资金124亿元,实施38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342万亩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等耕保和单产提升项目,粮食平均单产较“十三五”期末提高29.06公斤。2024年,全盟粮食总产量达到140.42亿斤,实现“十五连丰”。

畜牧业生产方面,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0.4亿元,深入实施基础母牛扩群提质、舍饲畜牧业出栏奖补、畜牧良种补贴、特色乳制品产业提档升级等13类惠牧项目,累计建设舍饲棚圈960万平方米,肉牛规模化养殖比重和舍饲养殖比重分别为67%和83.4%,较“十三五”期末分别提高21个百分点。2025年,全盟牲畜存栏1365万头只,实现“十二连稳”。
科技支撑更加有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坚持科技兴农兴牧,在良种、农机、科研合作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兴安盟持续推进种业振兴,札萨克图羊成为兴安盟首个畜禽遗传资源;培育种公牛434头,数量位列全国第一;“兴安盟大豆生物育种制种基地”成功获批,科右前旗被评为自治区级大豆制种大县。在推进农牧业全程机械化过程中,兴安盟累计发放农机购置补贴10.7亿元,全盟农机总动力达626.6万千瓦,综合机械化率达92.52%,5个旗县跻身国家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同时,兴安盟深化拓展科技合作,投入资金8063万元,实施农牧业科技项目106个。建设自治区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中心等17个自治区级以上科创平台,数量较“十三五”期末增长213%。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40余家顶尖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推动农牧业科技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迈进。
经营主体发展壮大,联农带农成效明显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服务体系,努力让农牧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截至目前,全盟培育优质合作社2473家,通过吸纳就业、订单收购等方式带动近14万户农户。认定家庭农牧场7000余家,较“十三五”期末增长203%。主动适应农村牧区常住人口老龄化、农牧业生产规模化发展趋势,投入资金2.9亿元发展农牧业社会化服务,培育全盟农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050家,较“十三五”期末增长160%。重点在15个嘎查村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集中连片示范行动,并在26个嘎查村推进“统种(养)共富”模式,累计辐射带动农牧户13万户。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已成为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品牌建设成果丰硕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着力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推动全产业链发展。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自治区现代农牧业产业园4个,数量分别位列全区第一和第三,梯次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建成“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自治区级农文旅融合示范村镇12个,有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兴安盟持续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培育各级龙头企业109家,农畜产品加工产值达108.87亿元。不断扩大农畜产品品牌影响力。成功打造“兴安盟大米”“兴安盟牛肉”“兴安盟土特产”“源在兴安”四大区域公用品牌,塑强20个企业品牌和30个产品品牌,各类品牌数量较“十三五”期末平均增长290%。兴安盟大米等土特产直营店开到北京、杭州等一线城市,带动农畜产品年销售收入突破90亿元。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脱贫成果巩固拓展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有效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不断健全,累计识别监测对象8622户并全部落实帮扶措施,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重点地区、重要产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累计投入四级衔接资金72.1亿元,其中60.7%的资金投入到三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超过67.3%的资金投入到牛、羊、米、草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上,有力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

兴安盟区域协作质效不断深化,6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4个北京市结对帮扶区、44家自治区对口包联厅局直接投入帮扶资金超过25亿元,同时发挥地区及行业部门优势,帮助协调大量政策、人才、技术等,助力全盟实现高质量发展。2024年底,全盟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22755元,年均增长率16.12%,高于全盟农村牧区常住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7个百分点。
农村牧区改革深化,发展活力有效激发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稳步推进农村牧区各项改革,维护农牧民权益。持续规范农村牧区土地承包经营管理,27万户、1029万亩耕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顺利完成,突泉县学田乡、扎赉特旗二轮土地延包工作正在稳慎开展。全面完成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854个,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06万人。持续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新路径,目前全盟嘎查村集体资产总额达129.9亿元,较“十三五”期末增长86.4%。圆满完成乌兰浩特市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任务,探索形成34项制度成果,为国家贡献了“兴安盟经验”。

(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