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要闻

“三维生态警务”守护北疆候鸟天堂

  初秋的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只佩戴卫星定位环志的大鸨在湿地上空振翅。民警在此巡逻的同时,还通过电子屏幕密切关注着它的飞行轨迹,这幅“空中护、地面巡、科技助”的和谐图景,正是兴安盟扎赉特旗公安局运用“三维生态警务”守护候鸟迁徙的生动实践。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通道的核心区,这里凭借“专业+机制+大数据”的新型警务模式,已成为24种国家一级、54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的栖息天堂,探索出一条具有北疆特色的生态保护之路。

在观鸟台巡视

  近年来,兴安盟公安机关以“专业+机制+大数据”为引擎,深耕“生态警务”,扎赉特旗公安局在此框架下大胆创新,构建“公安牵头,林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多部门联动”的“1+N”生态警务协同体系。这一机制以多维联动巡查、强化联合执法、聚力综合整治为支柱,为保护区生态筑牢了立体防护网。

  多维巡查 织就全域守护天网

  随着生态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保护区内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候鸟迁徙数量逐年攀升。为给迁徙候鸟营造安全家园,扎赉特旗公安局创新构建“陆地巡逻、空中巡查、科技巡防”三维体系,让70%保护区处于常态化监控之下。58个重点区域视频监控与2处无人机库的建立,让民警得以借助望远镜与无人机之眼,远距离守护候鸟安全。自主研发的“生态警务线索收集平台”汇聚生态信息3000条,精准摸排有效线索180条;引入公安大学黑土地遥感保护技术核查线索7条,预警能力显著跃升。通过为候鸟佩戴卫星定位环志,保护方式从“蹲点守”升级为“伴随护”,全程护航迁徙路。

民警通过望远镜、无人机等巡查保护区内情况

  针对保护区跨区域特点,扎赉特旗公安局建立起“公安+部门+乡镇”联防机制,并创新打造“三省四县五乡”跨区域联防模式。141名干部组成的3支流动巡护队按需动态调整巡查力量,仅在候鸟迁徙关键期,便清理农药包装废弃物30.94吨,为万千候鸟扫清了北迁路上的隐形威胁。

  联勤亮剑 筑牢生态法治屏障

  走进图牧吉保护区森林公安派出所,只见全盟首个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内一派繁忙:公安、林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11个部门的30名工作人员正通过视频监控和无人机信号研判线索,通过各部门执法平台的汇聚,形成了案件线索“现场移送、迅速查办、及时反馈”无缝协作的执法闭环。今年以来,工作站已处理行政部门移交线索20余条。

民警开展日常巡查

  与此同时,扎赉特旗公安局还以“昆仑”专项行动为牵引,创新“生态警务+黑土保护”模式,严厉打击破坏生态行为。近年来,依靠生态警长反馈线索成功侦破涉黑土地案件7起,查处跨省盗挖团伙2个,实现保护区黑土破坏犯罪“零发案”。扎赉特旗公安局把“主动、主导、主责、主防”理念融入生态保护,推动案件高效依法办结,显著提升了法治保护效能,彰显了全体公安民(辅)警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定决心。

  全民共治 浇灌生态文明之花

  “大爷,农药瓶得丢进专用回收箱,可不能乱弃在湿地边。”生态义警牛玉石正耐心劝导村民。扎赉特旗公安局推动“生态警长、生态警员、生态义警”体系落地,82名生态护林员、巡护员化身“生态义警”,在民警专业指导下,成为环保宣传与文明劝导的毛细血管,织就了全民守护的坚韧网络。

清理垃圾

  与此同时,生态理念的种子正通过《共建共管协议》的3043次签署、204块警示宣传牌的无声诉说以及“生态警务”文化墙的浸润,悄然播撒。保护区学校成为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大鸨节”“爱鸟周”与“图牧吉濒危动物保护论坛”等活动,已吸引周边2万余名群众和1500人次研学团队投身生态保护事业。

  如今的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草间大鸨漫步,长空之上白鹳齐飞。在“三维生态警务”守护下,这片东亚候鸟迁徙的“驿站”愈发安宁祥和。扎赉特旗公安局正持续深化生态警务建设,让北疆生态防护网越织越密,在松嫩平原与大兴安岭的过渡带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在徐徐铺展。(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于天宇)

编辑:李丹丹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